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郭万达:《深圳改革的改革之道》沙龙上发言“深圳改革的治理之道”

更新时间:2014-10-08

   

    我们讲改革之道,首先必须遵循改革的规律。中国的改革有什么规律呢?在我看来,第一阶段的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那时要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现在,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这时要遵循的是国家治理的规律,即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因此,我把这种改革的方式方法称之为改革的治理之道。

 

一、改革的治理之道的核心是要增强公众的参与

   

    改革和治理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改革要解决的是改什么的问题、目标的问题。治理要解决的是靠谁来改、如何改的问题。因此,改革的治理之道,也就是说,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就要看参与的主体是谁,不能光是精英,还要有草根;不仅有政府,还要有民间,其实这就是一个治理的问题。改革的治理之道不仅是要结果,也要问过程,是“过程导向”的改革。

   

    改革是我们现在的用的词,历史上叫变法、维新、新政,或者叫革新。在国外,叫变化、改变。近十几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改革”,叫结构性改革。这说明资本主义也是需要改革的。但是,总体上来看讲,结构性改革不是根本制度的改变,是改良、调整和完善。因此,如果只是把“改革”定义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那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计划经济改完了,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是不是就不需要改革了呢?显然不是的,因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现在也还在谈“改革”。

   

    因此,我们可以把“改革”定义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决策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这个时候治理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涉及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决策制度,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大众的参与,没有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如果不讲过程,改革的治理就是不完整的,有可能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因为你界定的改革目标,可能只是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所在。没有大众群体参与的过程,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改革就可能出现走样。

   

    如果从改革治理角度上来看,我们千万不要把改革“小”化。不要把改革变“小”了,不要把改革“庸俗化”了。什么叫改革的“小”化呢?就是认为改革是一个筐,把什么东西都往筐里装,这就可能把改革“小”化。有些人搞点“小恩小惠”,以改革的名义搞点“民生工程”,就认为不得了;还有些人不敢碰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对工作中进行一点点改良,就认为是改革了。总之,如果不把改革定义为一系列制度变革的过程,那就有可能使改革“小”化,使改革“庸俗化”。

   

    所以说,对改革的目标是否合理、改革的措施是否有效、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否创新等等,都需要有公众的参与来进行评价,需要老百姓来进行评价,不能光是政府自说自话。因此,改革的治理之道的核心是要增强公众的参与。

 

二、改革的治理问题涉及到改革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为谁改革、怎样改革的问题就是改革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改革需要创新,如果把创新只当作方法论而不讲价值观,那这个方法论可能变成工具,有可能给好人用有可能给坏人用,没有价值观的工具就可能被坏人利用。我们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行利益集团之实,使改革走样,这就是没有价值观的问题。
   

    那么,改革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的改革就是要打破框架,改革是资源配置规则的重新制定,这就是重要的价值观,真正的改革是资源配置规则的重新制定。所以我觉得改革首先是价值的导向,其次是问题的导向,再其次才是技术的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人大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用八个能否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我的解读,这八个能否中就有四个能否是改革的治理之道。第一,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不是治理的问题?而且这个治理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原来我们讲改革的时候,我们只讲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的改革,现在如果讲到治理的时候就不能光是经济治理,也包括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的治理。第二,人民群众能否畅通地表达利益要求。这是不是治理?这就是公众要参与,要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公众要参与改革,这就是治理。第三,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这要解决政治参与,改革治理很重要的就是政治的参与,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一定是改革治理中的核心环节。第四,国家的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是决策的治理,也需要公众的参与,这说明决策的治理也是改革治理中非常重大的问题。

 

 

三、深圳改革的治理之道

   

    深圳改革的治理之道,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和“四可原则”。

   

    哪三个层面呢?第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不能光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我们深圳改革治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因此,应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通过自下而上表达公众的诉求。第二,应发挥体制外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我认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马洪基金会属于体制外,所以我们这个力量也是很重要。第三,公众参与,普通老百姓的参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很重要。政府提出“开门问改革”,我认为很好,“开门”就是要多一些公众参与,多一些体制外力量的参与,多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

   

    什么是“四可”原则呢?第一是可落地;第二是可公开,要透明;第三个是可考核;第四个可评估。这是我们改革治理之道中的“四可”原则。

   

    最后,我要讲的是马洪基金会和智库百人会在深圳改革治理之道中能干啥?角色是什么?我概括为:第一是发声者。要出声音,大家已经提了抓住热点怎么发声,这是一个治理的很重要之道,就是发出声音。第二个是观察者。没有观察哪里来的理性?没有观察哪里来的分析?没有观察哪里来的建议?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观察者这个角色也很重要。第三个是参与者。要直接参与,影响决策。第四,当然最重要的是推动者和创新者。

   

    无论是何种角色,依我的看法都是在改革治理之道中起到一个开创者的角色,都是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