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专刊、特刊

专刊、特刊

2018年第12期:第六届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

更新时间:2018-10-30

编者按: 2018年9月18日下午,由马洪基金会主办的第六届政府工作民间研讨会在银湖CDI大厦举行。政府工作民间研讨会起始于2013年,每一年的研讨会,马洪基金会都汇集了来自民间各界精英和智者研讨当年政府工作中的热点议题,向政府发出理性的诉求和建议,帮助和促进政府更好地转变职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本次由智库百人会智者代表、市决咨委专家、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究政府应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现将研讨会上主要嘉宾发言及媒体报道等进行整理汇编,以飨读者。

 

主要精彩观点

不对称治理下的困境与突围

范军 公众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

现实社会治理中存在信息、群体、供需、时空、决策、受益、价值和关系等诸多不对称情况,造成了治理目标、路径、效能的偏离,需要不断的试错、调整和总结,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平衡中产生动态。不对称是永远存在的,这是客观规律。在不对称的治理格局中,信息就意味着是权利、资本、机会、地位、责任、义务和道义。

1、治理是各种权力和权利相互博弈过程。在一个社区主要靠七种形式的权力载体,一是不动产所有权,业主或房东;二是房屋租赁权,租客;三是经营投资权,商户或企业主;四是就业工作权,员工或管理者;五是公共管理权,党委政府派出单位、物业管理单位、公用事业单位等;六是公共执法权,治安及综合执法;七是公民个人权力,人格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等。因为所拥有的权力和资源不同,每个主体在社区就处于不同的“治理生态位”。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都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也适用于人(包括由人组成的集团、社会、国家)。社区共治就是要尊重各生态位上主体的权力,让他们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等,还需要配置各种权力救济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被侵害的自由。

2、治理就是调适、理顺、规整社会关系。我们都是“有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一个原子化的个体,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接受了不同的教育、目染了不同的文化,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拥有着不同的健康、掌握着不等的财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养成了不同的性格,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如此等等,形成了精彩纷呈而又难以描述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个人都深处其中,无法超然于外;每个人都作用于此,起心动念皆算数。社会治理,就是要调适、理顺、规整这些关系,让每个人都能应对各种变化,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治理其实就是一门很现实的“关系学”。

3、自组织是社区治理的社会化关键所在。社会化的过程,基本就是从自然个体走向互益群体,相互学习,相互照顾,相互守望,相互慰籍,相互考量,相互尊重,相互妥协,既要让自己好好活,也要让别人活的好!自组织理论是关于在没有外部指令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结构或功能的自组织现象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终态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志趣、规律、技能和资源作为起点,来参与社会网络合作交互,因此会形成若干个组织簇群,有自组织,有他组织,形成了看是纷乱无绪,实则有迹可循的社会系统。治理就是需要明白自组织的规律特征,发挥他组织的干预、控制和支持作用,寻找到治理平衡点。治理一点通,全在组织中。

4、居民共同的需求是社会治理的奇点。面对一个几万人的社区,可能存在着几个共同的大痛点,如出行是否便利、停车的是否方便、环境是否有污染、学位是否能满足、休闲是否有去处等?这些大部分是城市公共配套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市场来加大投入予以改善。最难解决的是各类群体个性化的生活痛点,如孩子的养托、老人的照顾、疾病的康复、家庭的教育、心理的慰籍、情感的纠葛、社区的冲突、关系的改善等,这些介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社会化服务之间的痛点,如何有效得到快速的响应和有效的解决?如何协调好政府的财政资金、社会公益资金和个人消费资金的组合关系?如何确定服务代偿、低偿、无偿和有偿的供给机制?这些关键生活之痛,都有其“政(症)结”之所在,需要调整、优化、修改、突破现行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得到持久的解决。社会治理服务是表象,公共政策才是关键。

5、破解治理总洞緣,从边缘形成系统。“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社区治理就是要顺势填补一些社区人际交往中的关键空隙,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群体性误会和纷争,织密社会支持互助网络,比邻而居,相惜共生。社会边缘人群,当是治理中心。边缘有沿边和临界的意思,边缘人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或者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多难容于世,少有人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边不乏边缘人群体,他们要么自我封闭,要么被社会排斥,活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积极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多关注边缘人群,小心翼翼地呵护、理解、感化和转变,让他们不绝望、不偏执、不反社会,逐步活出精彩,融入主流社会。

6、社会治理更需要新旧动能转换。治理靠什么驱动?是使命驱动、授权驱动、社交驱动、未知驱动、亏损驱动、稀缺驱动、拥有驱动还是成就驱动?哪种驱动力是源自内在的,哪种驱动力外部干预的?我们在探究社区治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动力的来源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这其中一系列关键的指标链就是“谁发球、谁买单、谁担纲、谁参与、谁决策、谁裁判、谁处置、谁受益、谁兜底?”如果能够回答清楚这些问题,那社会治理的逻辑基本就理顺了。目前买单的有政府、基金会、企业和个体捐赠者;花钱的有政府类部门、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和居民组织;受益人有受助者、活跃居民和吃瓜群众。由于买单的人不吃饭,难免存在着资助者偏好和执行者偏差,让公益资金在公益圈內打转,真正受助者没办法获得真正需要的帮助,形成了公益的“晕轮效应”。旧动能是依赖官方管理需要和公共服务机制;然后全面引入社工机构,依据清单来开展居民服务;之后是大量启动民生微实事,以居民点餐的名义开展项目;再后是依赖各种专项资金以招投评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到社区。由于缺乏居民的真正参与,大部分都是“被服务”,造成大量治理空转,热热闹闹开锣,无声无息收场。新动能就是要把社区决策还给居民,利用专业的社会组织来启发、引导和支持他们治理自己的社区,相应的采购机制、评审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做大幅的调整优化。以人民为中心,不是说着玩的,要拿出真正的诚意来。

7、全体合弄共治,最适合的社区治理模式。合弄制,是由角色来承担工作的治理系统。一项治理工作被看做一个“角色”,同一个人可以选择承担不同角色,和其他人配合完成工作,按照角色分配权力。合弄制将治理组织架构去中心化,将由人定义工作角色转变为围绕工作来定义,并且经常更新。他的基本要素有四点,有一套机制,制定治理游戏规则,规定权权利如何分配;一种新的方法,用来构建组织,定义社区参与治理人的角色,以及领地中的作用;有一套独特的决策流程,来不断更新角色和领地;有一种会议流程,用于团队共享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合弄制,代表青色进化型组织范式的一种自组织管理模式,其本质是解决现代组织的管理问题。所谓合弄即“子整体”,一个事物既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同时又是相互协作的整体。合弄制相当于一个全新的组织“操作系统”。合弄制彻底改变了一个组织的结构设计、团队决策,以及权力分配的方式,应该适合原子化的社区、流沙化的社群和条块化的政府。

8、社会协同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路径。从学理上说,协同治理是自然科学中协同论和社会科学中治理理论的交叉领域。基本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各子系统协同、自组织间竞争合作以及共同规则制定等内涵。其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通过消除现实中存在的隔阂和冲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社会各方共同的长远利益,从而对公共利益的实现产生协同增效的功能。正因如此,协同治理成为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基础制度。协同的基础是在法治思维下确定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做好自己的法定本分,履行自己社会责任,兼顾公共的利益,达成最大公约数,虽然不能做到每方都最大利益化,至少保证各方都受损最小化。剥开社会的洋葱,探寻治理的踪迹。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公共工程,是影响政府整体公共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维。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对于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夯实政府治理合法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受制于治理文化、治理程序、信息资源等因素,导致对于社会实质问题认定偏差、选择错位、治理绩效测量粗放等“失准”现象时有发生。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精准度。社会治理是一项廓清社会公共问题,寻求有效治理对策,最终完满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活动。现实中的社会治理绩效不佳,多数与社会治理“真问题”未能清晰界定有关。社会公共问题通常呈现多层次性特征,要“精准”地界定社会治理的“真问题”,需要运用剥洋葱式的探寻方法,去除层层迷惑人的“假问题”,深入问题的深层本质,实现“真问题”的聚焦。

9、专业化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培养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因此在一个行政区范围之内,构建一个“综转专服务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把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最小单品化,实现编码管理,标明适用对象、数量、质量、效果、价格等,形成可量化采购的“治理点心(类似广东早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服务前台和导引,有个性需求产生时,就转介匹配到专业人士和机构,形成适当的结算和评价机制。专业机构潜心做服务,不用整天忙标书,搞比赛;社区治理人员也不用做“万金油”,包治百病,不问疗效。社会治理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一起做,专业与否是考量的核心价值!治者仁心,理者民心。面对复杂社会系统,身处其中的我们,往往会追求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达成整齐划一的秩序。上医治未病,妙手以化之,中医治预病,巧手以防之,下医治已病,高手以除之。我们倡导人人有份的发展理念,也要配以普遍利益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每个人的社会权利。我们需要重构一套从摇篮到墓地的响应式服务体系,通过合理的流程、精细的标准、分类的灌溉、分级的支持和分层的施策,形成合力机制,培育生态体系,把社区还给居民,让治理变得简单起来,让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兼容并蓄,齐头并进。

 

新媒体赋权更有利于谁?

苟骅  南都全媒体集群南都网(奥一网)首席执行官、智库百人会成员

非常高兴今天下午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的老朋友,我也是智库百人会的一员,因为自己创业之后特别忙,过来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这次接到马洪基金会布置的作业,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媒体和公共治理趋势方面的思考。范军先生在前面开了非常好的题,非常系统、有理论高度,特别是他讲到的很多不对称性,几乎所有的不对称都绕不开信息不对称。接下来我从媒体的角度介绍一些我对如何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观察,主要讲些案例,没有结论,比较碎片化。

为什么是马化腾?我做媒体20年,短短20年经历了传统媒体最后的辉煌,也面对很多失落,当然更多的是绝望。在这一过程中,唯一保持比较审慎乐观、有希望的是我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局是整个国家体制的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是权利不对等制造了很多的不对称。但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技术进步对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局。

大家看到的这是我9月5日在广州参加第十二届泛珠论坛拍的一张合影照片,站在最中间的是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旁边就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再旁边是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大部分政府官员大家可能都认得出来。这一排人中间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很多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最角落里站着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当时现场有人说,论影响力和身价谁也比不了马化腾,为啥把马化腾安排在角落。也有人说,在一个官本位社会,马化腾能够站在那个角落已经开天辟地了,为什么是马化腾不是马云和李彦宏站在那儿呢?!

这次腾讯邀请我们这批智库专家去开会,可能也是让给大家看一下腾讯牛在什么地方,包括这次签署的数字泛珠行动计划,整个论坛议程设置,置身其间的确会让人感叹,什么叫“掌握了技术就是掌握了未来”,什么叫得“技术者得天下”。

为什么腾讯不再提“互联网+”?泛珠论坛开完会后,腾讯又专门安排我们去广州的微信总部交流、参观,这张图片是我们一进微信总部看到的一块液晶大屏,和深圳深南大道上的腾讯总部是一样的,上面会显示腾讯社交产品的实时在线人数。微信当时是9个亿在线用户,数字不断在滚动,通过地球仪还可以看到微信用户集中在全球哪些地方。从亮度可以看出来,中国肯定是用户最集中的区域,腾讯已经相当于一个数字帝国,我们当时开玩笑讲,这个数字帝国其实就是全球华人共和国,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用微信。

刚才范军先生讲那么多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怎么样打破?其实靠的还是技术进步,通过社交网络打破了很多信息不对称。各互联网巨头线上争夺的焦点集中在了对入口的争夺,对用户时间的争夺,核心是对每个人注意力的争夺。BAT三家公司占用中国用户上网时间超过2/3,约71%,腾讯一家已经占了一半。这可以也是我前面分享的为什么马化腾可以站在“9+2”官员的角落里。

今天范军先生也多次提到治理过程中如何进行赋能,这几年大的互联网公司,大的技术巨头也提得越来越多,但我们在微信总部和腾讯高管交流的时候,他们内部说,小马哥讲了,以后腾讯不能提赋能这两个字,不能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给人施舍的感觉。还有,马化腾虽然是“互联网+”最早的倡导者,但现在也不再提“互联网+”了。他们认为提“互联网+”就会让很多传统行业、既得团体感到恐惧,觉得你要“+”我,把我颠覆掉,现在应该是倒过来“+互联网”的时代。所以看得到来腾讯掌握了核心技术,但市场运营策略也在不断的调整,比如说跟“9+2”泛珠政府讲“互联网+政府”,政府心里会是啥感受。

现在倒过来,9+2泛珠数字行动,其实就是“政府+互联网”。当然不管怎么玩文字游戏,以BAT为代表的技术公司已经形成了准政府权力,准政府权力,我们可以看到微信数据,用户量已经超过10个亿,分布区域不仅在中国,在全球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微信的连接,它能影响的范围远远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理难度和复杂程序一点不比治理一个国家容易。

企业如何驾驭准政府权力?前不久大家都很关注滴滴事件,我们以前是寄希望滴滴颠覆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行业,因为出租车公司、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前是人神共愤。我做记者的时候一直在跑交通线,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出租车行业各种乱象,两三台车就可以成立一个出租车公司,靠刚性改革很难打破它的垄断。用什么方式?技术,这也是我有的时候对国家社会的转型抱以审慎乐观的原因。但技术进步也可能带来的新的垄断。

这张图片是一帮媒体人在讨论的时候讲到滴滴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大的公共危机?上一次山东空姐遇害引起轩然大波,渡过过了那一次危机以后,又在浙江发生同样的事情,我想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毕竟滴滴已经形成垄断地位,通俗说他是中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他提供的公共服务,所渗透的领域远远不是我们讲的多收或者少收多少费用的问题,而在于他已经形成了准政府权力,但准政府权力已经超越滴滴团队现有的驾驭能力,这就是每个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传播权力下移有利于谁?信息对称性的博弈、打破,也颠覆和改变的是我们这些媒体人的命运。中国传统媒体、主要是机构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电台、报纸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影响力衰减过程,其实是和微博微信在中国的崛起是一脉相承的。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人还在看报纸,连电视更加很少人有时间去看了。对一个行业可能是悲剧,对整个社会一定是利好,也就是说传播权力下移一定有利于社会进步。

我昨天转了一篇文章到朋友圈,讲梁家河的,马上有人留言,这么敏感的文章都能存在?其实从中央到广东省、深圳市网信办很多领导都在我朋友圈,他们也知道我们在看什么,转发什么。如果没有互联网,很多内容普通人根本看不到。所以说,新媒体赋权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我们每个普通人,只要会上网,就可以加微信、发朋友圈。传播权力的转移和下移,也让知识分子在社交网络时代面临很大的挑战,以前我在报纸上发一篇文章可以接受很多粉丝的膜拜、写信,基本上都是夸你的。现在社交网络时代,下面骂你、踩你、踢你的不胜枚举。

所以说,传统媒体的衰落对一个行业来讲是悲剧,对整个社会来讲可以算得上是社交媒体崛起过程中折射。广州新快报前总编辑陆扶民现在转型去大学当老师,他专门在研究记者如何转型,也就是以前新闻学教怎么当记者,现在新闻学还要教记者如何转型,以前是如何进入新闻界,现在是如何退出新闻界。从这个意义讲,社交网络媒体的崛起,对从业人员个体来说其实没那么悲观,以前必须要到某个单位拿到记者才能当一名证码字工人,现在开账号就可以做一个自媒体,非常容易。

我们一个前同事、原来在南都深圳做的编辑咪蒙,她一年的公号利润比南都一家报纸还多。以前有些媒体同行对体制还抱着幻想,今年越来很多地方的电视台员工都在拉横幅说我们面临失业,党和政府不能抛弃我们。我说你们太幼稚了,执政党多少次会议上讲到互联网的重要性,甚至提高到如果共产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不可能过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抓手。2007年开始我管南都新媒体和奥一网,经常和网信办打交道,我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怎么长大的。以前的网信办只能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旁边挂一块牌子,现在不一样了,网信办比新闻办还庞大。深圳是最早建立网监支队的公安局,现在网监支队人数可能在各支队数一数二。

政府如何改善治理能力?

以前我们还觉得政府是比较保守的,现在政府不保守了,政府也知道怎么样用技术,包括曾经我们跟硅谷创业家讨论新技术赋权的时候,特别提到技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赋权的,不仅是个人,还有组织、机构。也有人很忧虑的是,如果平等赋权,是不是有利于资源掌控能力比较强的国家和社会,或者说会不会更加有利于集权统治。现在政府在整理能力改变方面非常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管理手段的运用在哪里?

这里左边的截图是在微信总部参观的时候,有位智库专家的个人微信突然被注销掉了,他自己也感得莫名其妙。所以看得出来,现在政府不仅对公号进行管理,私人账号发敏感信息太多了也会被销号。这也就是很多人担心新技术平等赋权,为什么会对威权统治更加有利?因为销掉你的个人微信账户,基本上销掉了所有的社交关系或者说我们个人最重要的数字资产都在里边。当时我们在微信总部也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腾讯有了QQ同步,是不是还可以做一个微信通讯录和对话备份。

同时我们也要看互联网积累的庞大数据库,也给政府公共治理甚至包括媒体价值判断带来非常大的促动,决策的准确性很高。比如这次超强台风“山竹”,如果问一下城管全市受灾多严重,道路上倒了多少棵树,都没有太准确的数据。不说别的,我住的小区,问了一下管理处我们倒了多棵树,他们说不清楚。其实现在都可以非常好地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比如刚才讲到台湾家庭主妇联合起来采购有机食品,当年海地地震社交网络也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很多国际志愿者用社交媒体上传生命迹象,专业救援队员就直扑这些地方。因此,新媒体不仅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想象空间非常大。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案例分析与建议

魏建华 美国前沿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智库百人会成员

我从事信息技术20多年,包括现在最流行的云计算就是当年我在IBM实验室参与一起研发的,信息技术领域还算从事年限比较久,我今天主要讲一下信息技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案例分析与建议。

刚才两位老师都讲到了滴滴公司的案子,我就具体用滴滴这个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现在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小偷、强盗少了很多,确实应该感谢马云、马化腾做了非现金化的支付应用系统,微信支付、支付宝让物理的钱包、现金消失了,小偷、抢劫的人看不到钱了,还怎么偷抢?即便抢了手机,强迫受害者强行转钱,这等于自投罗网,对于公安来说可以更精准便利的抓坏人了。    深圳出租车上面装了摄象头,有人脸识别,对政府的雪亮工程抓坏人稳定社会治安,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当然在社会治理中,信息工具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信息技术由于不对称的问题,会用的人趋于受益,不会用的人趋于受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掌握、不了解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今天我们讲一下,滴滴的行业垄断、一家独大造成一些社会新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接下来我从三个角度剖析解决滴滴顺风车风波问题,从社会治理角度有三种方法是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

北京今年有四起性侵案件,其中三起是顺风车司机作案。怎么能解决滴滴出现的问题?我们列出三个方案:

1,从滴滴公司的角度来看,他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避免,可以参考比如广州的出租车加装带GPS、录音录像功能的摄象头,让顺风车加上这个设备就可以了,成本不超过2000,顺风车司机出钱装也好,滴滴出钱也行,成本并不高。

同时在滴滴APP上加一个“一键呼救”功能,对我们做技术的来说,这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这个事情对滴滴也不完全是坏事,不仅可以用于保证乘客的安全,对顺风车司机也是安全保障。十多年前广州的出租车每年有上百台被打劫、抢、杀,开出租车的师傅本身的生命安全也是受到威胁的,加了监控设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研究所也做过这种研究,我们针对红黄蓝虐童事件和杭州保姆烧死雇主,用人工只能技术也做了APP救援与报警系统。

大家现在深圳打车的时候可以看到,后视镜上面加了一个摄象头,完全可以在滴滴上使用,滴滴、公安可以通过该监控设备迅速抓取到人脸,识别是谁,是否是犯罪分子。

司机如果关掉呢?这个是个很好问题。关掉后台很快可以探知知道,监控后台系统主动发信号给监控设备,一定时间内没有应答信号,就能判断出关机了,也可以设置让监控设备主动每隔几秒向后台定期发信号,关机了,就没信号发出,也可以探知到设备关机了,还可设置,关机时,就自动发信号给后台。就像手机关掉后,后台基站马上就会知道,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2. 从公安局和警察的角度看可以做什么?深圳公安已经做得比较靠前,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较好,可以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场景使用的参考案例。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手机110报警平台APP和微信公众号。坏人一是怕比他强的人,二是怕警察,建立统一的110报警平台,上线“一键报警”功能,支持视频、拍照、语音、文字报警、作案人员的脸识别、报警定位。引入GPS定位、大数据线路规划,也可参考美国Uber公司监管做法,打车偏离了规划线路,偏离到一定范围,没有回应,警车就追上来,这种技术都是可以做到的。

警力不足怎么办?报警的时候,打110经常打不通、占线,人接不过来,我们还可以用机器人警察,深圳已经使用了,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对坏人的震慑作用是非常大的。

3.从政府领导人角度看,给出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苟骅老师也讲到大数据监管,十八大、十九大都用了大数据技术。推广建立政府施政大数据舆情信息采集系统,搜索同类社会问题,别的国家是如何解决的。比如看看澳大利亚,就能搜到澳大利亚也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案件,澳大利亚三成女性性侵事件,30%是来自于网约车,不仅中国出这事,国外也是一样的,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澳大利亚人是怎么改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澳大利亚专门出了一款女士打车专用的APP,司机是女士,没有男司机,并且只搭乘女乘客和儿童。我们的政府也可以促使滴滴这样做,也可以鼓励有兴趣的人或共识创新来做,政府也可以做,打破垄断,增加竞争,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用大数据舆情信息采集系统,再看看美国是怎么做的。Uber司机杀人,面临天价罚款和领导被辞退,公司有这样的压力,就迫不得已改进。政府建立大数据舆情系统,相对来说也能对垄断性公司进行一些惩戒、警示。美国微软公司、惠普公司比较大,政府要求他必须拆分,惠普拆成了两个公司,独大的时候就会造成懒惰、店大欺客。拆分要抓证据,做了大数据舆情系统,收集企业引起了多少负面作用,就可以责令其进行改进,或引入竞争机制。

刚才讲滴滴的案例时,我提到了开发的一个家政人员大数据监管系统,该系统基于红黄蓝虐童事件,杭州保姆烧死雇主事件而触发我们研发的。家政人员是有一些是在老家杀人、犯罪后跑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家里请保姆不知道他的背景是很担心的,包括我太太外婆妹妹就是被保姆见财起歹必,在家中被杀害的,这种现象已危及到我们周围的很多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和准确,家政保姆系统可以上人脸识别系统,规范人员身份识别和诚信系统的建设。

我们还做了一个比较厉害的,假设手机给孩子用,不可能总开着摄像头,可以把手机放在他身上进行语音识别监控,孩子出现危险情况,出现争吵、训斥、打击、破碎、着火、骂人、脏话,可以自动采取行动,如开通摄像头、报警等进行干预,比如保姆说脏话,手机可以提醒保姆文明用语,就象驾照违章扣分一样,可以累计保姆说脏话次数,超过十句可以要求保姆去学校培训礼仪课,这些技术同样都是可以用到社会治理中的。

还帮过安全部门,在新疆地区的摄像头做识别刀具、枪、炸弹,刀刚一拿出来,系统就能识别是危险武器进行自动通知警务人员。砍人这种事件通过大数据运算是能识别出危险行为事件的。老人跌倒、出现砍人事件,进行迅速识别,出警线路图规划也出来了,警察、武警可以迅速赶到。

还有移动可穿戴设备技术,老人丢失、孩子丢失问题,可以做成手环或手表的方式,离开某些地方多远可以迅速报警,儿童丢失事件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不仅是儿童还有年轻的孩子,11、12岁的孩子也成了犯罪分子的目标,有些地方出现拐卖少年进行杀害,取器官移植,犯罪份子盯住11、12岁孩子的器官黑市是最值钱的。

信息技术也正在与家居电器电子设备结合起来,可以控制家里的灯光、机器人、摄象头,可以看各种场所,这些也可以用在社会治理中,能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包括大数据统计、培训。

政府施政大数据与舆情系统在美国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美国汽车召回已经用舆情系统,德国的汽车在美国被罚了几百亿美金,因为出现故障、数据造假现象,用舆情监控系统收集到了证据数据,进行处罚。中国也可以这么做。国家电网、海淀区、广东科技厅等已经建立了大数据舆情系统,很多政府已经考虑开展了这方面的改进。

我们开发了人工智能助诊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医疗扶贫领域进行比较多的探索。贫困地区,主要医疗资源较少,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看全科门诊,糖尿病和高血压专科门诊,以及AI看CT肺片,大幅度降低成本,帮助贫困地区人口。

我们还开发了时间银行系统,通过把公益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除了技术,在系统模式上也是创新:把志愿者的时间存起来,用于大健康、养老和慈善领域的价值肯定。

信息技术是双刃剑,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坏人掌握他可以做更坏的事,好人掌握它可以做很多更好的事,希望政府和有能力团体重视,加强监管、指导民众,让更多的百姓受益,谢谢各位!

           

 从社会契约到数学契约

罗金海 南都全媒体 评论主编、智库百人会成员

我作为智库百人会的成员,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言,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区块链的事情,虽然我没有做出什么特殊的贡献,但平时我对于区块链的研究比较多,区块链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东西,遗憾的是区块链发展至今,一些只追求利益的人在区块链行业大行其道,使得整个行业变成了法外的资金游戏,区块链行业也为人们所误解,而一些真正需要了解区块链思维和行业的人却被这些误解拦在门外,甚至在误解的诱导下走向与区块链对立。

在场的诸位,对于区块链可能会一些偏见和误解,应该透过这些偏见去了解真正的区块链,对于其去中心化,分布式结构等突破性的特性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决不能陷入先入为主的陷阱中,之前在智库百人群里针对李津逵老师的一篇文章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篇文章是关于一群年轻人在谈论深圳力量,李津逵老师认为这些年轻人代表了深圳未来的方向,而我反问了李津逵老师:你了解这些人吗?知道这些人具体是做什么的呢?怎么就成了这些年轻人代表了深圳的未来呢?分享这个小插曲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各位是从事着传统媒体,传统知识分子、新自媒体等等行业相关工作的,对于人们认知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导向作用的,正是我们都从事着这些具有自我价值观传播,社会导向的职业,才更应该引导人们的价值关注,需要客观深入地传播良好的价值观,做出积极正面的导向,不能沉迷于娱乐至死。

我会致力于宣传和传播区块链相关知识,对于区块链世界深度思考,正是深感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应当对于区块链这一新兴事物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对人们的区块链误解,我们更应该承担起自己正确导向的作用,积极去矫正人们对区块链的误解。我是比较早接触到区块链的,早在2011年我初步接触到区块链,一看见比特币,觉得是个突破性的东西,我自己去寻找一些关于加密货币的资料,其中包括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为比特币的技术所吸引,比特币采用的可能很多都不是最新的技术,像椭圆曲线加密方程,哈希加密算法、默克尔根加密……这一系列的技术都是出来很久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组合起来,形成的比特币,却带来了颠覆性变化,我因为最早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对于技术方面非常着迷,有那么一些技术崇拜的,或许说,本身是些不那么出彩的技术,被天才般的思维组合起来,就变成了最好的也是最合适的区块链技术。

为了贴近区块链技术,我在区块链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像2014年做的区块链第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币须网,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用加密货币购买一些商品,还有之后做的可乐Pay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前面是我做过的一些项目,目前我们在做的一些项目有2140加密社区,量子学派公众号,积极筹建的区块链的诚信联盟,诚信联盟希望有跨界想法的经济学家、社会组织、更有思想力量的朋友携手进来推动区块链的发展。

目前的一些区块链培训、课程或者是宣讲会,都是想方设法的去割韭菜,课程千篇一律的讲述如何去炒币,分析一下明天后天哪个币要涨,哪个币又要跌?这些都是认真推广区块链基础知识的,去深究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只知道想办法挣钱,鼓吹着让用户实现财富自由,事实上,你能不能实现财富自由和其没什么必然联系,而其的财富自由之路全靠你来铺就!所以在2017年下半年,我们推出了《人人都懂区块链》课程,并邀请了早起区块链发展的朋友,来与用户交流分享他们接触或从事区块链的一些经历和经验,这套课程受到好评,我又潜心将这些课程梳理整合,最终与北大出版社合作推出书籍《人人都懂区块链》,来为一些想接触区块链却无从下手的小白提供一个通俗易懂、全面深刻的读本。

这本书除了叙述区块链通识、架构、技术等,还加入了我对于区块链世界和区块链文明做了深度思考,对于区块链到以后确定了一些坐标和规划,当然这些可能不一定准确,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感悟:这个坐标是以比特币为视角展开的,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信息系统》区块链文明开始;2009年中本聪实现白皮书所言,比特币正式诞生;2009至2017年,区块链行业进一步发展,因加密货币带来的资金,人才等涌入区块链,加速了区块链发展,当然区块链行业初期的暴利,使得乱象丛生;2018年迈入区块链的Token经济时代;2140年是比特币的终结之年,最后一枚比特币被矿工挖出,这是区块链文明的新纪元,比特币会世界性的货币,根据货币的经济模型推算最终的价值为目前的约900亿美元一枚,这种价格远不能流通的要求,所以比特币在流通上是极其失败的,人们无法用比特币来支付购买商品,虽然看到了比特币的失败方面,但是数字货币世界会继续向前发展,区块链才刚刚开始。

看过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关于三体人的生存进化方式,对比现实中文明传承与断绝,众所周知,四大古文明 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文明传承都已断绝,只有中华文化经过后来人的不断整理、阐发,最终流传下来,我们的文明未曾断绝。我在感受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为华夏文明传承延续骄傲的同时,也时常思索区块链文明,区块链的文明架构会使区块链文明怎么走下去呢?

区块链世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识世界的形成,在区块链世界,会通过技术与数学算法将信任赋予双方,双方达成一些共识,交易或者信息交换会继续下去,并且被永久记录。古往今来,如果多方共识相同,则一切安稳;多方共识不同,那么就会有激烈的变化,变化后的共识重新归于相同。如同安史之乱前,军队拥护唐玄宗,于是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而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后,安禄山叛军势大,于是人心浮动,地方割据势力野心滋长,直至马嵬坡事变,唐玄宗随军军队哗变,要求“清君侧”,众意难违,唐玄宗不得不处死杨贵妃。这之间就是共识发生了变化,共识的变化也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化,所以如何让大家比较平稳地形成共识的世界,尽量不要形成太多的社会变动,跟现在的社会治理是有点相接近的。

我个人对社会治理感觉到有点麻木,做了媒体这么多年,写评论写了这么多,当关注整个现实社会的时候,无力感就出来了,我们确实没办法做太多的事情,没办法做出对于社会的巨大触动,要从另外一个路径做更多的事情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社会太难了,所以我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区块链,在我看来,无论互联网技术还是区块链技术,技术和沟通带来一些好的变化、技术可能带来更坏的变化,即使未来有更坏的变化,我们还必须要做坚持下去,如果我们都不坚持下去,还有谁能坚持呢?

区块链世界的事情也映射到现实时间了,就在前段时间美国纽约证券通过两家公司发行了两种官方承认的数字货币,比例为1:1兑换,1数字货币兑换1美金,这种数字货币我们称其为稳定币,这两种稳定币的发行相当于美国证券可以通过操作这些稳定币来进军加密货币市场,以数字货币来掠夺区块链市场的财富,操纵这些数字货币,进而可能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此消息一经传出,区块链人发出一种惊叹,美国终于出手了,玩加密货币、区块链的人发现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说从2018年的9月份开始,现在的美元已经不是原来的美元,我们还在玩汇兑、中美贸易的时候,美国的动作已经完全先中国一步了,人民币及早做出反应还有一点机会想和美国对抗,人民币如不做出另外的反映,人民币是没有办法对抗以数学为基石的稳定币的。

以国家为背书的稳定币一登场就注定不会平凡,而对于区块链的数学,其实还是为了解决信任问题,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企业或平台在跑路?

今年四月份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技术处理比较优秀而已,包括主人公得到三把钥匙可以重新控制这个体系,由独裁者过渡到另外一个独裁者的过程,毫无价值。

其实三把钥匙的概念,在区块链技术中已经可以应用多重签名技术来控制权力了,如果引入区块链多重签名,权利是可控的,2013年我做的区块链电子商务平台币须网,币须网就使用了多重签名技术来保证用户交易的安全,平台,用户中卖家和卖家共分三把私钥,只有两把私钥以上才能动用共同账户的资金,对于平台收了钱就跑路这一信任缺失的问题,引入多重签名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些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后,还需要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承认,被区块链认可才会给与区块奖励或者其他激励奖励,这中间巧妙之处在于工作量证明机制的运用,算力决定了你能否获得奖励,付出算力,区块链承认,那么就可以拿到激励奖励。为什么从算力谈这件事情,我简单说一个算力的问题,中国区块链比特币的算力达到了中国超级计算机银河2号130多万台的总和,也就是说着130多万台超级计算机一同启动才能产生比特币的一个区块,才能获得1个比特币TOKEN奖励。

 Token中微子,我们现在很多人谈到的是比特币、区块链,区块链世界对中国人来讲,小区放600个Token,每个Token价格和每个人的利益详细相关,涉及到Token的话,单独讲的话要讲一天的时间,我们在谈宇宙的时候,中微子是上帝粒子,Token在整个区块链的世界相当一个中微子,可以把人类的数字资产全部抹平,跟比特币世界和法币直接的障碍。中间各种国界、各方面的划分是很难突破的,Token不一样。

而币改就是通过Token来跨越国界,行业,将大部分生态链接到一起,以Token为纽带,优秀的Token生态设计为基石,促使区块链文明向前更进一步!这是Token设计的原则,这是和企业相关,很多企业找我关于企业的Token怎么结合的问题,关于区块链、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挡不住的。

从股改到币改,大部分人是理解股改的,如果没有股改大家想一下中国是什么样子,未来二十年最主要的是币改。每个人的货币,货币不是这种意义的货币,是承载价值的货币。另外是信仰即权力,和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上有一点不一样,信仰即权力会把总价信仰、财富信仰结合起来。这是共算主义。谈到人即货币的三个理论,每个人都有发出货币的权利,币值代表了整个人的价值,人在币在,人亡币消,这些在技术领域是有些争议,我会把这些坚持下来,潜心完善这些理论想法。

  这是未来之城2140,创造物语,谢谢各位。

 

参与式预算是现代化治理中最有效的信息管理途径

吴海宁 校友之家创始人、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哪些发展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信息呢?

参与式预算就是准确掌握以上“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径!参与式预算是一个公民能够对有限的公共资源的分配进行反复的、公开的协商,并最终决定全部或者部分的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的一种可重复的决策过程。其实质为: 第一、政府的部分预算如何使用要由社会来决定;第二、这个决策的过程是公开的、反复协商和讨论的。

一、如何才能收集到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哪些发展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信息?

  我们在海口市美兰区和南昌市西湖区所做的社区“完整的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中,所采用的方法为“全民提议”,即第一,由生活、学习、工作在辖区的15周岁以上的居民提出建议;第二,由相关的社会组织提出建议;第三、由政府有关部门、街道、社区提出建议。

我们的信息收集方式主要有线下和线上两部分。

线下部分包括: 1、由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向广大居民发放并组织他们填写项目提议表;2、动员居民到街道或社区设置的提议征集地点,告诉工作人员他们的金点子;3、组织各类座谈会、议事会,欢迎居民积极参加,畅所欲言,高效率地现场征集提议。

线上部分包括: 1、通过微信公众号收集居民提交的意见和建议; 2、通过社区居民的微信群、QQ群收集意见和建议。

二、如何筛选、推选出信息?

第一、会应该了解政府所要做的不同项目的成本。

第二、先由街道根据“七不准”标准进行筛选,再由社区进行合并同类项等工作,并对项目进行预算配额。

第三、由居民就预算的使用进行商议和讨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形成共识,通过多次的推选大会和圆桌会议,推选出印在选票上的带有预算金额的项目供最后的项目投票。

其中,各社区将项目征集提议进行分类、整合、汇总后上报街道。由街道根据实施方案,组织社区人员依据七项筛选标准,对各社区上报的项目进行初步筛选。项目剔除的七项标准是:

1)不属于公共利益范畴;

2)有其他责任主体,如物业公司;

3)违反政策法规;

4)与政府在建或拟建项目重复;

5)超出街道建设能力范围;

6)不具有技术可行性;

7)明显超出预算限额。

三、谁来最后决定项目?

我们在国内首次采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即动员全体生活、学习、工作在辖区内的15周岁以上的居民,全体参与投票,共同决定街道和社区的民生事务。

四、关于项目实施

第一、明确试点街道办事处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依法依规进行项目立项、概审、招标等前期工作。要求试点街道严格按照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社区更新微实事”项目实施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项目立项、概审、招标等工作,规范推进项目实施。

第二、明确项目资金由街道办事处列支和管理。

第三、明确完成时限。要求工程建设类和设备采购类项目年内完成,服务采购类项目在合同期限内完成。

五、关于项目评价

今年美兰区政府为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已将所有项目列入当年跟踪审计事项。 下一步,还将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社区更新微实事”满意度测评。另外,还要委托第三方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间初步定于今年10月份。

六、参与式预算作为地方治理的新形式,已经显现出如下效果:

1、推动基层公共设施的建设

2、有效利用政府预算资金

3、对弱势群体有帮助

4、推动政府和社区的协商、讨论

5、推动邻里关系改善和社区治理

6、推动地方政府治理

7、干群关系更为融洽、群众更愿意参与事务:

海口市美兰区2017年是两个街道参与试点、而在2018年就扩大到四个街道参与,而且现在还有现在其他的街道主动要求参与。经过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以后,各街道明显地感觉到干群关系更为融洽,群众更愿意参与街道和社区的事务。第一年街道社区干部“五加二”、“白加黑”,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与居民交流,居民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到第二年试点时,干部们明显感到第二年比第一年舒畅多了,现在街道社区做活动,老百姓更愿意参与,他们觉得政府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放开来让他们自己投票来决定自己的事务,使他们更加信任和支持政府。

根据2017年、2018年美兰区的统计图表,2017年是13个社区参与,2018年是24个社区参与。投入资金2017年是400万,2018年是1200万。2017年总参与人口是13.5万,2018年是21.9万。居民提出建议数量,2017年是4362条,2018年是27405条。参与投票人数第一年是28484人,第二年达到了41352人。第一年的投票率是28%,投了一个星期,今年投票率是23.55%。确定实施项目2017年是74个,2018年是194个。因为2017年的试点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所以2018年推进改革就容易很多。

8、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七、对中国参与式预算的建议

1、一项“完整的参与式预算”,应由“全民提议、协商筛选、全民投票”三大部分组成,并由辖区居民(15岁以上)以“全民投票”方式,决定最终入选结果。

2 、正式引入“长期陪伴伙伴”计划。

参与式预算成败与否,除了参与主体的广大居民以外,也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的参与。

我们成功的经验在于开放“高校校友会进社区”,成为社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利用各高校校友会背后的高校资源,提升社区整体素质服务。

根据各地“微实事”系列的实践经验,到后面越来越需要社会组织提出更专业的提升街道和社区整体素质的建议。作为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全国13所高校海南校友会全程参与了海口“双创微实事”的工作,与海甸、人民街道的13个社区结对共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的“社区更新微实事”,又新增近10所高校海南校友会参与了相关工作。我们已经建议海口美兰区政府将已经整体入驻美兰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23所高校校友会列为社区“长期陪伴”伙伴,使之成为立足于社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由区里拨付一部分活动经费给予各校友会,发挥各个校友会背后所依托的母校的专业背景,以及各个海南校友会和校友个人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充当“外脑”,成为社区长期的“顾问”。为达到有关效果,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应该为之配套相应的行政经费予以支持!

3 、动员项目所在地的本地高校的学生、研究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每个社区的“微实事”相关工作。我们在南昌市西湖区的“幸福微实事”试点,就得到了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他们动员了120位大学生,分成20个小组与20个社区结对,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了有关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动员辖区纳税大户,以某种形式参与进来,让他们看到他们所缴纳的税款,是以这样一种全新的透明的方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强他们的纳税光荣感,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纳税。南昌市西湖区已经采用了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5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自媒体、新媒体的力量,创建“微实事”系列微信公众号,开放线上征集建议,并最终实现线上投票。海口市美兰区2018年度“社区更新微实事”就已经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了网上征集建议和网上投票的实践。

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变“政府定实事政府做”为“百姓定实事政府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用好数据为关键

牛慧恩 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总规划师、智库百人会成员

我是做规划的,是信息、特别是空间信息的使用者。我原来在深规院,后来在深大当老师,今年从深大退休,又回到规划行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儿。正如前面几位所讲,这些年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也为我们的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工作条件。

目前,利用空间信息开展规划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及主要来源,一是与手机及其定位功能有关的信息数据,由于手机一般是跟着人跑,据此可以推算人在空间的分布和聚集等情况;但可能有人拥有不止一部手机,依据手机相关信息去推算人的数量规模可能存在着误差;第二个空间信息来源是智能卡数据,如乘车刷的交通卡,可以用来准确反映持卡者在空间上的流动的量与轨迹情况;第三个就是安装在道路上等的摄像镜头,可以用来收集空间上点及面的相关信息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第四个就是利用现有的如百度地图等,可以简单识别和抓取不同类型的空间信息数据;还有利用无人机用来获取不是很大范围的空间影像数据等。这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我们开展空间分析和规划工作提供了重要且越来越强的科学技术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怎么用以及如何用好数据更为关键。正如著名大数据分析专家Michael Betty说的,数据就在那儿,如何用则取决使用者!所以,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我们都应多想想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数据开展我们的分析研究,用好数据的责任在我们!

 

社会治理中应用数据信息技术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贾琤  万人调查公司总经理、市决咨委专家

就今天的研讨主题,我想从自己工作的角度谈一下。今天几位演讲的老师都是老朋友了,特别是苟老师我们已经有十几年没见面了,今天非常高兴见到您。

我的工作是市场调查,天天跟数据打交道,过去一般谈到信息大多都是比较微观的问题,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智能等等,,信息数据体量变得更大。我深刻的感受到,现在信息不仅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如果有时候我们感觉到信息过载,那可能是我们被时代超越了。正如范老师刚才演讲所提到的几种关系,大数据环境下这些关系都已经逐渐被改变,包括人与物、物与物,政府与民间的关系等。我认为如果范老师说的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了,再加上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升了生产力,政府用于社会治理的成本开支也会大幅度降低,再来看市场,才能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有人说“市场经济有失灵的时候,否则为什么经济达不到预期,所以要用有形的手要调整一下”,我认为市场并没有失灵,所谓失灵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发现新的市场规律、经济规律,让新的规律发挥作用,经济发展也就会走上正轨,对市场、环境、社会关系都会带来变化和好处。

我之前做的工作属于小数据,调查的都是结构化的样本数据,用于反映整体的状态。对比大数据时代认识问题的方式,过去比较重视客观的、物理的,静态的数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简单描述。现在大数据时代,更多的是通过真实的行为轨迹、时空变化和动态的过程呈现出真实的世界。顺着数据发展往未来想像,未来数据会不会都倾向于心理、偏好、个人习惯、价值观呢?如果趋势是准确的,那么信息不对称、信息管理又要产生哪些新的问题呢?站在未来的这个角度,我觉得以下三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数据的垄断与数据的失控并存,现在一些特定机构有海量的数据,包括BATJ、电信部门、政府机构、移动互联网企业等,数据还在与日俱增。一方面大量的社会工作需要数据持有部门信息公开,而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大量数据被泄露,用于不法经营。所以现在数据的垄断与失控是并存的,一边要求开放,一边也担心失控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在今后信息管理、信息应用于社会治理工作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好消息是今年北京、上海、浙江、福建、贵州签署了开放政府数据共享的宣言,最早是贵州,已经开始落地了,政府数据提供接口,苏州也在接上,对我们行业的人来说是件好事,过去基础数据需要调研,现在不需要了,政府接口能拿到了。但是拿到的数据做社会治理到底可不可以?在使用数据的方式有什么限制?这里的边界还不清楚。

第二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隐私,但是我们的隐私能保护得住吗?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住址等一些静态的身份属性信息越来越透明,个人觉得隐私保护的关注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消费习惯、价值观和生活价值取向方面的保护,这些才是真正的隐私。对于个人习性、偏好的隐私保护,比如我喜欢吃红烧牛肉面,这才是需要保护的隐私。现在做的还不够,据我所知欧盟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就针对行为和偏好出台了新的保护策略。

第三,信息规模达到海量以后,一些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边界消失这可能是未来的形态。现在信息的使用上地理边界已经被突破了,我在深圳这里完全可以处理北京、上海、广州的事务,信息是可以跨地域进行使用的。不仅在地理上,信息在政府和民间的边界也被打破的,比如现在做智慧城市运行的信息咨询公司,已经拿到了政务数据服务社会,这些民营企业的行为是代表政府行为还是代表企业呢?数据所有权是属于政府还是民间呢?我们还注意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也被打破了。比如BAT的海量的用户规模,其服务体量几乎可以作为公共服务了,服务是公共的而商业模式是私人的,这个边界也变得模糊了。

在未来,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让管理更方便、更直接、更高效,信息对于社会治理的帮助是正向、积极的。另一方面,在效率的确定性增加的同时,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所以更要密切关注这些趋势,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不对称,积极预防信息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主要媒体报道


推如何避免顺风车悲剧?深圳专家支招加装一键呼救

南方都市报    2018年0918     张小玲

南都讯记者张小玲  加装GPS、录音录像设备、摄像头等,都可以实现滴滴顺风车的安全,在今日的“现代化治理中的信息管理与开发”上,有专家提到避免滴滴顺风车凶杀案的多种技术方法,滴滴APP还可加一个一键呼救,而深圳有全国统一的手机110报警平台APP和微信公众号支持一健报警。

由马洪基金会举办的第六届政府工作民间评价研讨会“现代化治理中的信息管理与开发”今日召开。从事信息技术20多年深圳市深洪新经济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建华则剖析解决滴滴顺风车问题,有几种方法是可以避免悲剧不会再次发生。“从滴滴公司角度来看,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避免掉,比如说广州的出租车加装GPS、录音录像设备、摄像头,让顺风车加装这个设备就可以。”魏建华还提到,滴滴APP还可加一个一键呼救,技术上很容易实现。打车时可以看到后视镜上面加一个摄像头,也可以在滴滴上使用,滴滴、公安可迅速抓到脸识别是谁。

魏建华说,如果司机关掉,后台可以马上知道,几秒钟可以把信号发出去。深圳建立全国统一的手机110报警平台APP和微信公众号,一键报警支持上面的视频、拍照、语音、文字报警、作案人员的脸识别、报警定位。引入GPS定位、大数据线路规划,市民打车偏离了线路,偏离多少没有回应,警车就可以追上来,这样的技术也可以实现。

还有澳大利亚专门有女士打车专用,滴滴司机也是女士,只搭乘女乘客和儿童,这些都可以实现更好的安全。魏建华还提到,美国Uber司机杀人面临添加罚款和领导被辞退,公司有这样的压力,就会迫不得已改进,这些方法都可以借鉴。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