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马洪智库视角

马洪智库视角

郭万达:深港“双城”合作的优势与意义解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2019年深港合作会议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和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共同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深港两地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双方将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继续深化合作、优势互补,联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深港合作在近几年热度高涨不下,那么到底深港合作的意义在哪呢?接下来请看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如何解读深港合作的优势与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深港上演精彩“双城记”


      说到双城,最早指的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写的《双城记》,讲述了18世纪中叶,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的关联,时至今日仍旧非常密切。香港和深圳之间的关系就与伦敦和巴黎相似,所以,也可用“双城记”来解读深港之间的关系。


      40年前依托香港设立的深圳,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约2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两个毗邻城市上演了一幕精彩的“双城记”,从“前店后厂”开始合作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香港向全球金融中心的演进,得益于深圳对香港的需求所形成的支撑;深圳走上“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之路,仰赖于香港强大的综合功能所提供的全链条服务。两个一河之隔而又制度不同的城市携手并进而又各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经济双城:


      2018年深圳的GDP已经超过了香港,香港+深圳的GDP超过了阿根廷、雅典等国家,深港双城的经济规模已是相当发达的一个经济体。


生活双城:


      深港之间的跨境生活常态化,活动半径全覆盖。近年来港澳人员经深圳出入境数量日均约40万人次,占港澳与内地跨境人次总量(日均65万人次)的70%左右。2017年深圳各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约1.48亿人次,在深圳登记临时住宿的为208万人次,常住深圳的香港居民约13万,在深圳就读的港籍学生2.4万(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国际学校),同时深港之间的跨境婚姻呈增长之势。


      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两地居民的活动半径彼此覆盖,双方联系颇多,生活成常态化。因此,称之为“生活双城”。


城市双城:

      上图引力模型显示,广州和佛山经过多年同城化、一体化后联系程度非常高,红色数字反映出深圳和香港的联系程度也相当高。与其他城市相比,深港两个城市的综合联系十分紧密,因此称之为“城市双城”。


科技双城: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公布了全球创新指数,根据KCT的国际专利,把世界各个创新城市进行研究、排列组合,发现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地区位居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东京-横滨”地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深圳+香港在全球来说都是最佳科技集群,因此称之为“科技双城”。


湾区双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四个中心城市,三个极点带动,七个节点城市。

      港澳珠三角区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时代。大湾区港穗深澳四个节点城市,均对周边城市发挥一定的动力引擎作用。要成为动力引擎,一定是组合城市,而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城市组合非香港和深圳莫属。


      在大湾区中的香港+深圳是极点带动,香港+深圳的人口占大湾区不到30%,GDP占大湾区近45%,机场旅客吞吐量占60%,集装箱吞吐量占70%,所以香港+深圳在大湾区中是极点中的极点,它带动的功能、辐射的效应,协同的发展比其他的城市之间的组合都要大。深圳的产业链扩展的带动功能,再加上香港金融投资的辐射功能,同时深圳向内地市场的扩展和香港向国际市场的扩展,使得深港的组合,具有更大的带动外溢。


      香港+深圳还有一个辐射效应:即深圳提供科技创新及平台,而香港提供服务,包括研发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而且无论是产业、城市、社会,这两者之间都有协同的功能,所以香港+深圳本身就是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二者要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现在大湾区的标杆应该是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有两个城市非常重要——旧金山和硅谷,即圣何塞。如果深圳像“圣荷塞”,香港则像“旧金山”。圣何塞是创新之城,旧金山是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服务功能,所以香港和深圳完全可以像旧金山、圣荷塞那样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中心,在湾区乃至全球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二、对深港“双城”优势的再认识


      如果要成为一个创新中心,深港“双城”的优势各是什么?有人认为香港没什么优势,一没制造业、二没深圳这么多的高科技企业,甚至认为经济活力和增长都不如深圳,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对香港的优势再认识。


正面临着“双转型”的香港


      香港正面临着“双转型”,第一个转型就是香港要从单一的城市向一个城市群、都市圈转型,香港本身市场非常有限,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就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跟周围城市发展连通起来。第二个转型就是传统的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转型,像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大都市,不光金融发展的好,科技也发展的很好。比如纽约,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十几年间,崛起了一座科学城叫硅巷,很多高科技企业聚集于此,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创新中心。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本身需要转型。


香港优势之一:科技创新的优势


      香港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但其基础原创研究能力很强。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说明香港的基础研究(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能力非常强,多所大学的研究中心、实验室超前,一方面国际高端要素集聚于此,另一方面它是国际人才基地,同时许多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坐落于此,如MIT、卡罗琳在香港设立合作室,华为香港研究所、华大基因香港检测中心。


      香港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应科院、生产力促进局等基础上专门设立创新科技局,同时培育出一批独角兽公司,香港各层次对科技创新都十分重视。

香港优势之二:自由港的优势


      香港是自由港,这意味着它是全球贸易的指挥中心,其指挥功能是深圳、广州等地无法媲美的。全球航运中心不仅是看集装箱数量,更多是看指挥的功能,比如伦敦,指挥的功能就是靠航运的金融、靠网络、靠与全球联系的纽带。自由港意味着投资贸易自由化,没有关税、手续简单,内地在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香港比在制度、环境上仍有差距。香港的转口贸易占60%,离岸贸易极为发达,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连通全球贸易体系的纽带,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额长期占内地服务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

 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情况(1972-2017)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1995-2016)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香港优势之三: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优势


      香港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外汇中心、股票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人民币的离岸中心,60%-70%有关人民币的清算在香港,人民币的国际化离不开香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在人民币的离岸枢纽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香港优势之四:香港的法治优势


      香港依法办事,香港的普通法有利于金融的创新。国家十三五规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都把香港定位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争议服务中心,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所以香港的法治优势也是不可忽略的。


香港优势之五:单独关税区的优势


      香港是单独关税区,是WTO成员。


      1992年《美国—香港政策法案》承认香港是一个单独关税区,美国应当继续支持香港能够获得巴统协议(COCOM)控制下的敏感技术,只要美国认为这类技术受到合理使用和出口的保护。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香港以“中国香港”名义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这说明香港可以直接进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互动,这是香港本身所具有的一大优势。


深圳优势之一: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的首要优势是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深圳优势之二:深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十分丰富,新旧动能转换顺畅,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明显


      2018年深圳的GDP总量为2.4万亿,居亚洲城市前五,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占40%,金融业占12.7%。深圳经济主要表现为不靠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GDP的比值从2008年开始低于20%,2018年为20.6%。


      深圳经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相对较弱,2018年土地出让金450亿元,比2017年的809亿将近减少一半,可看出深圳的内生驱动力很强,且深圳在创新驱动、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上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十大新动能产业在深圳都十分活跃,产业链长、产业生态丰富。

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2%,居全国领先水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数据,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依次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国家,深圳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深圳优势之三:深圳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营商环境包括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几年来,深圳政府作为一个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提升了深圳营商软环境的质量,同时机场、港口、高铁、城轨综合交通枢纽也在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得贸易更为便利。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人才引进更容易。2018年,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30亿元,全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44万家,新增3000家以上(重庆2500家,成都3000家),全市新引进人才28万名,新增全职院士12名。


     发挥深港综合优势,深化深港“双城”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天深港双城的合作愿景便是3.0版,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深港“双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湾区2035年的愿景是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深港双城作为大湾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先合作搭建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往科技创新的方向发展。


      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年)(下称《规划》)中的表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规划提出,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提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说明国家也比较明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要向大湾区倾斜。


      具体来说,深港要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深圳和香港城市规划的对接


      深港合作不仅仅是在交界区域,深圳新版城市规划加强与《香港2030+》规划的对接。深圳西部有南山蛇口半岛、有宝安区,港深西部快轨将实现南山前海与香港的无缝衔接,带动港深西部发展轴,主线将从前海通往香港西铁,支线通往香港机场,建成后,从前海到香港将15分钟可到达。

      深圳积极对接香港北部发展规划,加快港深西部快轨建设,开展港深东部快轨项目研究。深圳正在谋划深圳西丽枢纽至香港东大屿国家高铁项目。另外,香港新界与深圳河沿线的交通也将更加优化,深圳东部的沙头角、坪山也将建设东部大通道与香港对接。

 
      总体规划还要考虑配置港澳人士到内地就业的空间,满足港澳年轻人北上就业、创业的需求。


      第二,加强深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对接


      深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称之为河套,香港的河套定位为科技的创新,包括大学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深圳则定位为国家的离岸创新的特区和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的门户区,福田保税区的转型升级带动,使得该区域将成为深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区域。

      同时,光明科学城也将定位为非常重要的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北部,区域协同效应明显,交通完善出行便捷,综合配套设施完备,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大科学装置集群12.7平方公里,产业转化区15平方公里,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以及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


      深圳具有强大的创新载体,这些载体需要的是加强与香港资源的对接,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城市和水平。


      第三,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深港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需要创新深港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包括:


      ①与香港合作申请药品审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率先推动科研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在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跨境使用。


      ②允许香港在深圳设立的研发机构享有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


      ③与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优势学科、国家级实验室和新型研究机构。鼓励深圳企业与香港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④联合香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


      第四,促进深港科技成果的转化


      深圳有个大优势便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转化需要机制体制的健全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深港之间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便利化,试点设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出境绿色通道。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深圳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同时探索与香港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面向香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设立深港大湾区创新验证中心,为早期创新活动提供种子资金、基本设备和创新孵化服务。


      第五,探索深港金融支持科创的新模式


      探索“管道式”的金融开放。继续推动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五个跨境”,联手香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深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 探索“沙盒监管”的模式。形成香港与深圳“金融科技”的合作发展格局。

在特定的区域探索深港两地创新基金双向募集、双向投资、双向流动的新模式。


      第六、探索深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新模式


      知识产权的保护、运营、数据以及交易都涵盖着对创新支撑的法治体系,香港的知识产权法治体系是相当完善,因此,需要以香港为平台,以深圳产业为支撑,打造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加强与香港合作,探索共建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跨境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和金融创新中心。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