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专刊、特刊

专刊、特刊

2016年第11期:“石凹社区”城中村治理与社区营建研讨会

更新时间:2016-12-05

“石凹社区”城中村治理与社区营建研讨会

 

编者按: 20161028日,马洪基金会与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市社科联专家、智库百人会智者和相关社区工作人员一行在石凹社区开展为期一天的以乐和石凹、共享社区为主题的现场调研活动及专家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主要发言嘉宾的观点进行整理汇编,同期刊登的还有由李罗力理事长为市决咨委智库建设与公共咨询组编制的调研报告,以飨读者。本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  

 

石凹社区城中村治理和社区营建调研报告

市决咨委智库建设与公共咨询组(执笔人 李罗力)

龙华新区的大浪街道石凹村毗邻“大浪时尚创意城”,尽管“大浪时尚创意城”已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以及其他时尚配套企业,正在成为深圳的“时尚硅谷”,然而一路之隔的石凹村却是非常“脏乱差”,其城市规划滞后、配套设施欠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大浪办事处将石凹社区作为2016年“社会融合”十大项目之一,并引进了综合开发研究院、马洪基金会、公众力公益中心等各方面社会治理专家,共同来进行城中村改造和社区新型营建。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居民做社区自治的主角和主力

大浪街道办事处办专门制定了《大浪办事处“社区营建”计划实施意见》、《大浪办事处进一步整合综治资源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十个具体实施方案,成为配套的“1+10”方案,并引进有关方面专家,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以石凹社区为试点,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文化导入、党建阵地等综合作用,探索一条新的社区自治模式,其核心就是让居民做社区自治的主角和社区营建的主力。

第二,重构社区治理的机制,完善石凹社区的“互助会”及“乐和会”

石凹社区在探索中,积极推行政府、社区和个人“三事分流”的机制,旨在厘清政府、社区和个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一是让属于政府职权范畴的“大事”,由办事处、工作站落实处理;二是让属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小事”,由社区新成立的“互助会”为主导、相关社区组织协助,共同落实处理;三是让属于居民个人的“私事”,由互助会协助、督促社区居民自己负责,使社区新成立的“乐和会”,成为一个集居民诉求表达、议事协商、邻里互助、活动组织、纠纷调解、监督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群众自治组织。

第三,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项目,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

石凹社区治理和营建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石凹社区的新型治理和营建,探索如何促进社区建设与产业建设衔接,以产业发展助推社区治理提升,并以社区服务提升推动产业发展,形成社区和产业互动融合的新模式。其成功培育的特色产业项目,就是在该社区居民具有传统布艺手工业的基础上,以手工织布等非遗传承为核心,融合传统裁缝、时尚布艺和现代植物染为一体,组建了“布益邦合作社”。既有效解决了社区本土青年的就业问题,培养了近20名织女和社区骨干;又成功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的全职妈妈和家庭主妇,参与织布、缝纫、染布和编织。不但手工创意了一批特色布艺日用品,促进了社区融合,而且初步形成了公益产业链条,具备了一定自我造血功能,为社区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该城中村的特色产业项目,培养和提升了村民们的自治能力和素质。

第四,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设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党群活动服务项目

现在深圳不少社区都花了很多钱兴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定得很高,不但要达到400平方,还要装修得非常好。然而使用效果却不佳,群众并不愿意常去那里活动,在一种程度上成了摆设和“面子工程”。石凹社区在改造和营建中改变了这一做法,他们提出,“党建工作一定要以居民为主角”,“服务的需求要从群众中来,服务的阵地要到群众中去”。他们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地建设群众喜闻乐见的党群活动服务项目。例如,用很少的钱(只花几千块钱)在石凹社区内的小公园、篮球场、榕树下、楼宇间等多处空地,做了一个个亭子来拓展党群的服务空间,亭子与环境融为一体,悬挂着“党群乐和亭”标牌。每个“乐和亭”都有一名党员志愿者担任亭长。亭长不仅要负责亭子的定期维护,还要收集民意,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使“乐和亭”成为了党群联系的十分方便的平台。再如,他们组建的“布益邦合作社”并没有建立新的厂房,而是利用原来废弃的一个已经成为垃圾场的旧祖屋住宅区,进行清理后,也没有进行过分的装修,就在那里用设立了不同的车间开始组织手工布艺的生产流程。还如,他们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利用搜集来的废旧轮胎,在已经废弃的建筑工地上,没花多少钱就建起一个以各种轮胎造型为主的“轮胎亲子乐园”,填补了社区内没有儿童游乐场的空白,下班后很多居民会带孩子来玩。他们还利用居民自己手工制造的布袋,装进各方面搜集和捐赠的旧图书,组成“流动的图书馆”,大大方便和满足了许多大人和孩子的阅读需求。甚至他们还把一些很难清理的建筑垃圾场,用铁丝网围起来,加上一些石头,再种一些花花草草,变成“石头开花”的项目。石凹村的这些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改造项目,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节省了大量成本。

第五,通过举办废物利用等公益项目,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现在深圳很多城中村都面临着“垃圾围村”问题。石凹村原来也是一个由于“垃圾围村”而十分脏乱差的社区。石凹社区在旧村改造和社区营建中,利用回收的瓜果皮、菜叶等做了一个酵素工坊,每天居民都会自觉参与到垃圾减量的行动中,他们把收集到的菜叶果皮交到酵素工坊制成环保酵素,不但每天可以减少30%的社区垃圾,使垃圾围村的脏乱差面貌大为改观,而且变废为宝,每个居民还可免费领取利用这些垃圾制成的酵素清洁剂、酵素肥皂等,同时还组织一些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把村子里的一些荒坡地变成“志愿者坡”,利用酵素产生的肥料种菜,给石凹村的老人每天提供“孝心菜”。下一步他们还要以“零废弃村落”为目标,用厨余垃圾堆肥,对大件垃圾进行修复,以及对废弃纺织品进行再生利用等。要争取做到垃圾不外运,就地解决,就地利用,把一个环保生态圈真正循环起来。

第六,培养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公益项目的骨干

石凹村城中村治理和社区营建最成功之处,还在于他们把社区的居民培养成了主角。他们在石凹村找了上百个年轻人和公益活动积极分子(有本地居民也有外来居民),组成了“乐和石凹”的“108将”,让这些社区骨干成为石凹公益项目的主办者、参与者和宣传者。按照打造石凹村特色布艺手工业的目标,下一步他们还将在本地居民中培养四个方面的专才:石凹裁缝、石凹织女、石凹染师和青年创客。

第七,以文化为媒搭建本地与外来居民很好融合的平台

石凹社区城中村治理和社区营建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做法,就是把文化融合、文创产品作为融合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媒介和桥梁。他们为石凹村制订了吉祥物,围绕金麒麟和玉麒麟开发一了系列让所有居民都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此外他们还编制了专门介绍石凹社区治理和营建的报纸,不但介绍社区治理营建的好做法好经验,而且将“乐和石凹”的“108将”中的本地人和外来人都分别做了详细介绍;他们还组织这些骨干去外地学习社区营建等。这些做法,使得原来几乎都不一起说话的本地人与外来人现在一起做事情,一起出去考察,一起进行交谈,交往十分融洽。更重要的是,本地和外来居民熟悉了以后,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大家都产生了很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责任感。包括实现“门前三包”、建设“零废弃社区”,制订“自助互助公约”等,什么事都一呼百应,非常好召集,社会沟通成本和社会动员成本大大降低了。

 

 

 

黄立敏:智库关注,接力石凹

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大咖云集,对大浪石凹来讲,蓬荜生辉,没想到我们能有这样的荣幸,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让来自各个领域、行业的专家、领导从殿堂之内走进乡野之间看我们这么小的项目,我首先代表大浪党工委办事处对各位专家、学者、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范军老师,范老师在这个项目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当然这后面凝聚着大家对他的支持,他的项目落地以后,整个石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要特别感谢范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为推动城中村的治理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感谢潘书记,我们交接的时候是529号,她说我们有一个活动是接力石凹,什么都没说,就叫接力石凹,我也在想是什么意思?这个相当于一个谜,这个谜底在整个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揭谜底,弄了一个接力棒,由潘书记交到我的手里,我当时特别的感动,而且觉得有一份责任。潘书记原来在这儿的时候,大浪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之所以做得在全市有影响力,我觉得是潘书记的人文情怀和对这块工作的推动、重视、付出紧密相连的,我接她的接力棒,觉得压力很大。特别感谢她用这样一种智慧把第三方机构,特别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机构引进来。她昨天才刚到新区社会建设局履新,与她的付出有很大联系,特别感谢潘书记,今天她是作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这次会议,在这里表达感谢。

我们办事处这一级,非常渴望这种机构和这种智库在基层开展工作,希望大家有更多的关注。大浪确实很落后,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等,我们管理人口54万,户籍人口只有1万,我们从这个现实出发,就可以发现它有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解决。原来大浪是欠发达的,人家都在做花岗岩、大理石,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是黄土裸露,大家说社会的发展共享,希望在政策层面,通过大家为我们呼吁,加快城中村的治理,加快社区的营建。

 

黄立敏  龙华新区大浪街道办书记

潘芸:石凹营建需在产业上有所作为

今天来到这个地方参加研讨会,我真的是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刚才立敏说我们曾经在5月份有一个交接、接力。我在大浪十年,一直从事社会建设的工作,离开的时候真的挺担心的,走了之后是不是谁愿意去做这样一些基层的探索?于是我和立敏有了接力。

让我非常欣喜和安慰的是,离开的这五个月,石凹在范老师和他团队的努力下,立敏接棒让我非常感动,立敏比我做得好多了,我做了十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今天的效果,还是立敏魅力大,把这么多大咖引到这儿来了。这个项目作为接力我们衔接得很好,而且在立敏的手上我很欣喜的看到,不管是项目还是大浪的社会建设都上了更高的台阶,刚才说要感谢,实际上我真的是要感谢立敏,也是为大浪这片土地,因为这是我的家,十年在这里。

讲到研讨、社区营建、城中村治理,各位专家都在,立敏是党建专家,她是博士,她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我一直都没有走出过龙华,我在龙华23年,这里的一草木,山山水水,我的工作和它们在一起,看到很多城中村的问题,看到城市化以后我们原来的村现在变成不是农村的地方,这样的城区我们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政府在这上面很着急,不管是城中村的环境,不管城中村里面居民的素质,包括社区服务,和城市化想达到的愿景差得太远,政府很着急,我们发现,其实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投了不少钱,但是我们一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关外的地方,外地人和本地人倒挂这么严重,他们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外地人来到这个地方,家园意识和在这个地方的融入一直觉得很难,我们找不到很好的办法,由此引发的是,这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太好,这里的社区治理没有理想中的自治,基本上他们不相往来,彼此非常隔膜,这一系列的情况我们看在眼里是急在心里,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一直也很焦虑,一直在寻找一些办法。

刚才范老师说这个项目5月份启动,这样的理念源于马洪基金会和中国脑库CID,源于津逵老师,2012年启动青工活动第三个8个小时,是关于大浪青工在第三个8小时的成长,这几年时间我们一直和马洪基金会智库和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有连接,有一些老师没到这里,你们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我想说的意思是,2012年开始我们都得到了各位老师思想的指引,在这里做社区的探索。

我们想象中希望这样做的,20142015年我们开展乐和石凹的建设,乐和的理念来自于北京地球村的廖老师,他的实践很多老师都了解,他在长沙、重庆、山东做这个项目。我们把这个项目列为龙华新区社会建设的项目,老师们过来有指导,我们以乐和石凹来做。范军老师和李津逵老师我们一直有联系,我们结合旁边的服装时尚城,我们在想能不能让社区、工业园区能有结合,同时真正在社区里开展社区营造,我们形成了一个组织,试水之后发现效果非常好,让这个地方改变很大,也把我们石凹党群关系融洽了,党组织的力量在这个地方还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这个把社区的力量连起来,这就是石凹目前的探索。

我最后想表达的是,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探索才开始,我们需要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帮助,希望石凹的项目能往深做。我个人的想法,这个地方社区的营建,除了社区的文化、市民素质的提升、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不是能在产业上有所作为。我今天看到周会长也来了,他是服装协会的会长,服装学校在时尚城。这个地方可不可以变成我们的布衣村,希望通过老师们的帮助和助推,能让布益帮在石凹发挥作用,聚合这一片所有关于服装等方面的力量,和时尚城有个链接,让这个地方繁荣起来,这样社区营建的效果会更好。拜托各位老师,既然来到石凹,希望你们能进一步关注石凹。我到了社会建设局,社会建设局在做社区建设,石凹就是一个样本,区里会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动这个项目。

 

潘芸  龙华新区社会建设局局长

 

 

范军:社区营建中的“道、天、地、将、法”

我们这次主题是共享社区2013年石凹提出乐和的思想,也组建了乐和会,我们当时是在萌芽阶段,他们有很好、向上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和契机,2015年之后我们提出利用社区营建的模式开展一些内容。过往我们谈的社区营建模式更多的是台湾的模式人才地产景,我们觉得人才地产景是总结非常好的方法,我们总结深圳是道天地将法,《孙子兵法》的做法更容易解释社区营建中的内容。社区营建和社区服务现在面临以下问题:党群服务本身,基本上很多很难接地气,党群服务更多是在党务,现在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在党群之后,本身的服务能级和主动性是不够的,很多的项目跟社区关系不大,采用的是标配方式。我们的项目不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做的,他们当成观众和学生,很多的社区和学生是以培训、讲座和演出为主,更多的方式,居民只是来拿礼物、来欣赏的,积极性肯定不会太高。社区的服务并不可持续。

我们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通过半年的时间来观察这个社区内部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份体检,就是报纸的第一份,很详细的体检,人口结构、特长、空间优势和短板,我们用优势的视角看他们的问题。我们跳出这个社区来看,有哪些资源为这个社区提供服务。通过社区的营建方法和路径之后,我们按照这五个步骤跟大家汇报:

第一,道,在中国的体制下,党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组织部的各项工作,很多的资源是通过党建带动的,石凹本身是一站多居,一个工作站有五个居委会,一站多居的情况下,为党支部开展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契机。工作站够不到,基层党委和股份公司可以开展一些服务,我们把两万多人的特长、楼宇的方式做了摸底。用优势的视角做以点带面的工作,乐和石凹潘局长讲了,2013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党建引领可能带来一定的好处,为居民的环境带来的改善。

乐和采用五种方式:乐和治理、乐和人居、乐和身心,乐和礼仪、乐和发展,通过五个理念的解决以后,在思想上得到了统一,整个社区从党委、居委、股份公司、外来住户都有了心声,有了这个心声我们达成的一些共识,达成共识的理念是,我们确定的目标一定要以居民为主角,我们采用盆景工程,以居民为主体。二是适合石凹本身的地气,很多的项目,包括我们场地,我们布益邦是用一个垃圾场来做,没有过分的装修,没有太大的改变,慢慢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得接地气,我们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活化社会的资本达成共识。通过党建促社建。

第二,天,以居民发展为天,并不是我们为人民服务,我们是喂养的方式,或是一种输出的方式,我们觉得应该以居民自身想要的日常生活方式来发展,社区的一切都是人,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所有的工作就顺了,人的工作做不好,不管做多少工作最后都会流于形式。利用去年春节期间,我们发了2000多份诉求。本地人、外来人、外来青工自己的表,我们给一张梦想石凹的心愿,这些卡都留下来了。我是谁,未来希望石凹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留下照片、留下底,我们知道他的想法。另外我们也组织了外部的很多调查,比如说把福田社会组织总部基地的志愿者们引入到社区,和居民交流。我们也策划一些项目,同时借助大浪梦中心的资源,把星巴克的志愿者请到石凹,今年3月份他们过来,很多老外和国际的志愿者到石凹,我们跟石凹的居民说,石凹不仅是石凹村的人,已经受到市里志愿者和国际志愿者的帮助,培养村民的信心和发展的社区声望的诉求,我们希望提高社区的声望。

通过整理以后,我们发现社区的诉求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多和复杂,我们总结了几个点,重新定义社区关系,他们的诉求是六个:一是干净,如何把社区变得很干净,80%的人说这个社区太脏了,脏乱差的问题严重;二是安全,社区原来的治安不是太好,他们希望能够日夜安全;三是乐和,在社区里安居乐业;四是交往,外地人觉得,和房东之间希望可以平等交往;五是就业,闲置时间内可灵活就业;六是声望,说起石凹应该有自豪感,石凹如果改成石傲也是一种诉求。没有要求很高档大上的东西,都是普通的诉求。

第三,地,服务从群众中来,阵地到群众中去,过去很多社区的党建标准化要400平方达标,并且要装修得非常好,党群服务中心是距离居民比较远,可能比较偏、比较高的地方,居民一般很难到,我们通过一些方式做一些阵地。石凹本身空间比较小,我们用很少的钱做了一个乐和亭来拓展党群的服务空间,这个亭子两千多块钱做的,下雨大家可以在里面打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交往,通过面对面交往以后,所有的人就熟悉起来,熟悉起来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这是党群乐和亭,这是布益邦的项目。我们做了一些空间,拉近了距离,有一些特点。我们引入特色的手织空间,其实有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希望把空间变得有趣,我们和未来大浪服装基地接轨,我们引入手织空间,它也是古村之友浙江发起人,我们通过引进古村之友,做了一些改进,这个方式非常受欢迎,为未来的产业对接提供了好处,也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很好的造血功能,这是一个干细胞,布益邦有十多个员工,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讲座、培训、产品已经可以自我造血,他们还可以服务更多人,周末很多人到里面织布是免费的,这里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我们觉得空间比较少,乐和是共惠、共建、共享,通过他们一起画轮胎,乐园不是很高端,整个暑假很多孩子,并且都是他们建设、自己管理,明年春节那个地方是非常有意思的绿色乐园。

我们做了一个酵素工坊,因为垃圾问题,我们变废为宝,每天可以减少30%的社区垃圾,我们垃圾不外运,就地解决真正循环起来。通过乐和的方式,我们第一批酵素已经出来,做了肥皂,大家的包里有五块肥皂,大家可以用一用,非常好用,这个世界是没有废物的,我们会进行这样的尝试。

这是今年1112月开展的项目,居民一起来,每个角落有石头,我们叫石头开花,其实材料非常简单,铁丝网加建筑垃圾、加石头加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变成石头开花的项目,下一步会利用酵素产生的肥料把后面变成志愿者坡,有很多的菜,有些种菜人说,我们种的菜要给石凹村60位老人半斤菜,因为菜的肥料是来自于生活垃圾,通过志愿者的行动一起种植,纳入老人的服务,每个老人自己领,他可以领菜做登记,通过做孝心菜,把社区变成可以吃的村庄。通过零废弃的村庄变成可以吃的村庄,屋顶、墙体都可以变成宣化的村庄,石凹一不小心可以变成吃的,随时摘一个黄瓜和西红柿可以吃。

第四,将,这个过程人是很重要的,社区的居民是主角。寻找乐和石凹的108将,大家袋子里有一个宣传画,很受欢迎,很快爆满,我们也在做一些挑选,让社区骨干成为石凹公益项目的主办者、参与者、宣传者。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人。根据石凹的特点,下一步要培养四个专才:一是石凹的裁缝,这里靠近服装基地,服装基地服装公司的人大部分都住在村子里,这里比较便宜,家属都会做布艺,石凹的裁缝从流水线上分流出来,服装行业不景气吃不饱,我们做社区服务,福田有八个社区开始缝纫角,我们帮他们做社区缝补日;二是石凹织女,石凹本土的女孩子让她来织布,他们织的布非常漂亮,做围巾、丝巾;三是石凹染师,我们全部用废料,用石榴皮、板栗壳,垃圾中废的东西变成我们的燃料来染布,染布非常受欢迎,福田区定了1000多条丝巾;四是青年创客,创客本身是要调动年轻人参与到社区营建和服务工作。我们到香蜜湖街道做社区缝补日,整个方式已经转变了,裁缝不一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布益邦织布的情况。

第五,法,文化为媒好协商,我们做了吉祥物,把金麒麟和玉麒麟作为他们的图腾和开发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还有编制报纸,108将分别做介绍,上面是本地人,下面是外来人。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他们的做法,他们感觉到很好的归属感。我们去福建学习社区营建的做法,他们感触很大,原来本地人和外来人一起说话的几率都不大,现在一起出去考察,一起做事情,社会的交往非常融洽,也不用强迫他们融合,这就是天然的融合。另外是民主协商,大家熟悉了以后,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沟通成本和社会动员成本降低了,非常好召集,什么事一呼百应,很多人愿意参与。通过这个方法确定了一些法则,比如说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之后做了很好的本地化分布,包括门前三包、零废弃社区,自助互助公约。

总结起来就是,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居民为主协商共治,社区治理有趣好玩。

 

范军  马洪基金会理事长助理、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深洪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公众力机构负责人

 

杨晓波:城中村治理与社区营建从人文开始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石凹,我听潘局长说大家都是大咖,感恩各位大咖的指导。石凹是一个革命老区,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作为石凹本地年轻人引以为荣的事。我出去创过业,现在也是回来做社区营建工作。回来的时候我抱怨过,因为我觉得在村里上班真的很没有意思,过着老年人的清闲生活,工资也不高,上班、下班。我要感谢一下三位领导,也是我的老师,黄立敏老师、潘芸老师、范军老师。他们让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从而找到自己的使命。布益邦大家也参观过了,潘局长和范老师都和大家聊过,我想给大家聊一些故事,聊一下布益邦的前世今生。

布益邦是我的老房子,以前是石凹的祠堂,是我们的杨氏祠堂,在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了游击队野战医院,石凹的三位奶奶,张奶奶、刘奶奶、李奶奶撑起医院的一切事务。解放以后,在文革时期拆除了祠堂,分配给到我们家,也不敢建房子,客家人的传统,宗祠不能住人,结果就给别人堆垃圾,后来遇到范老师把它变成了布益邦,变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地方,确实充满了力量。

我有一个梦想,石凹将会从革命根据地变成时尚革命地,将会从布益邦走向布益村,从布益村走向大浪时尚城,这一切是从什么开始?就是从大家开始,今天的石凹就是时尚革命根据地的延安,大家就是元帅和将军。感谢大家来到石凹,看到石凹这个地方。我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的经济发展超速,像过山车一样,带来了好多社会问题,因为我们缺少人文,人文是一切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的灵魂,大家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者,你们来了,相信大浪会变成中国的米兰之都、时尚小镇,我代表这里的本地人谢谢你们,感恩你们为我们石凹做的一切。我会全力配合,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杨晓波  龙华新区大浪街道办石凹社区党支部宣传委员

 

谢志岿:石凹营建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社区治理、城中村的治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当然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石凹的实践有很多的创新和启示。

第一,探索了一条营造城中村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路子。把社区营建与社区治理结合,就把硬的和软的建设全部有机融合了,可以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解决了很多问题。城中村是村落社区,人口的倒挂比非常高,居住其中的外来人口是没有公共生活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过去很多城中村的公共空间如祠堂、老年活动中心等都不对外来人口开放,导致城中村二元社区的分隔非常明显,社会割裂非常严重。城中村如何营造公共空间,使城中村能产生公共生活,对居住在城中村里的本地人、外来人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区营建我们看到,他把垃圾场变成公共空间,使本地人、外来人可以在这些公共空间里交往、交流,激活了整个城中村的社会资本,因为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否则生活太闷了。城中村由于利益导向,公共空间是非常不足的,我们以社区的营造,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里,利用边边角角的地方和资源来营造公共空间,可以使大家有一定的公共生活,这是非常好的创造。这个对深圳所有的城中村都有意义,这个路子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第二,非常值得感动的是环保,石凹探索了一条村落环保的路子。我们看到酵素场地,还有垃圾场变成公共空间,都包含了环保理念,不光深圳城中村的环境比较脏、比较差,内地的很多乡村垃圾围村。传统乡村的垃圾是可以自然降解,现在乡村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石凹环保的实践可以应用于广大的农村,这个有很大的标本意义。将来厨余垃圾也会变废为宝,经过处理变成堆肥,这样可能更加有意义,乡村环保,非常值得探索。

第三,还走出了村落产业的路子。依托大浪服装城,布益邦开发了很多新的工作。石凹的探索让就业不充分的城中村人口可以参与到产业中,尤其是依托大浪服装产业,把石凹村作为配套的基地,能够为村落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当然这里有一些矛盾,比如说消防的问题,城中村住房不太符合消防,而布料很容易着火,这是要处理的。深圳考虑了很多一村一品的模式,水贝是珠宝市场,石凹变成服装产业基地,如何使产业插上翅膀,这是有益的探索,希望走出符合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社区营造实践走出了参与式治理的路子。这个非常重要。通过社区营建把村里面的本地人,年轻人、大嫂、大妈都可以参与到社区营造,通过他们的参与解决社区治理的问题,外来人口参与到社区营造和治理中,这种治理真的是参与式的治理,能把整个社区的社会治理激活,使每个人都在送别人玫瑰,每个人手中都得到玫瑰,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有这样一个机制的话,会使我们社区的幸福感大大增强。

 

谢志岿  深圳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孟宏:现代公益的四个特点

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学习的机会,我在龙华协助社工委、社建局,做妇女儿童家庭的公益事业和项目已经有差不多五年了。今天谈到布益邦这个项目我也非常有感触,我们刚刚落幕的龙华新区1+1,一家社会组织创新大赛,我这个大赛的创始人,有幸得到龙华区几大部门的鼎力支持,布益邦这个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我想是有道理的,今天实地学习和各位同仁、领导交流,我就更加知道他有非常深的内涵和非常深的根基在里面。

我强烈感受到这个项目是一个事业,我们讲现代公益,我代表妇女、儿童、家庭讲妇儿公益,是现代公益在基层社区非常典型、很有内涵的落地样本。现代公益,我个人把它总结为四个新,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首先是有新的力量,我知道布益邦背后团结了非常多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代、不同时代的女性,还有智库力量能扎根到基层,我们都代表不同的力量,共同汇集在项目中,关注、热爱、推动它,这就是新的力量,现代公益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会发现我们会越来越接地气,新的力量会越来越扎根到社区,做一些相关的工作。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新的载体,布益邦做的宣传,报纸、互联网推广等,包括今天的研讨会,相信未来我们还可以做论坛,做更多不同形式的传播和推介,这也是现代公益和传统公益非常重要的区别,我们在此过程中不断借力,借助新的载体,把我们所做的东西,我们所创造出来的内涵和价值迅速、及时的传播出去,这样做的效果可以自动整合吸附更多社会资本的模式。未来这个项目成为一个社会企业真正具有造血功能的话,我想这种吸附、整合、消化资源的模式是很重要的脉络。

第三,我们讲现代公益是要创造新的价值,传统公益可能是给到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不求回报,现代公益在参与、在联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创造很多新的价值。此项目产生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我们提供的志愿者服务,而是从一个社区到一个多元化的人群,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社会价值,而这样的社会价值当我们看到它的雏形时,作为不同方面的力量,又应该怎么样投入和投资这个社会价值,我们现在讲社会价值投资的概念,我想未来这样的项目会有更多的企业。我们希望会有更多来自于三大部门不同的投入和投资,能让企业产生更多新的价值。

最后,新的模式,商业模式可能成为比研发更重要的手段和途径,研发本身比较难。模式的创新可以比较灵巧,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么好的来自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变通的地方,这个项目中我们也看到了,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正式发展历程,这里都是模式的创新,1+1大赛的后续也在辅导脱颖而出的九个项目,怎么样从项目转化为一个组织的发展,或者说你一直是一个项目还是能成为一个组织,甚至发展成一个事业。模式是很关键的,你的发展模式是什么,直接决定未来你能变成什么样。

我感觉到从这样的案例、项目和我们共同的关注点里,其实印证了现代公益非常重要的四个特点,这样的特点和内涵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投入。虽然我的力量非常有限,未来不管是这个项目还是龙华新区社会建设的工作,只要有需要我协助的,我肯定不遗余力和我的团队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孟宏  深圳市妇女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汤敏:石凹营建需要家园精神

非常感谢,范老师把我们在深圳的使命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实现。它的核心是家园精神,每个地区需要家园精神,包括石凹,尽管我我们的家园精神遭到了各种历史变迁的荡涤,但是更凸显珍贵。我非常钦佩范军老师,社区营造在村里是不好做的,特别是在成熟的村子做社区营造很不容易。

社区营造与扶贫等其他的板块对接也是我们的难点,今天能在城市中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感谢范军老师,这个过程中也和我的地方团队、古村之友的浙江团队,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深表歉意。虽然古村之友总部在深圳,服务全国,我的总部力量没有跟得上,往下走可以更多的助力。

我有两点特别想和大家交流,这个时代比干事更重要的是动员力,现在几个点上来看,外在的植入力量比较大,未来我们需要用更好公众参与的办法,用互联网的方式,让大家动起来,让2万人动起来。

我们把这些东西干好之后,要交给他自组织、自运营,这个过程中,找社群的领袖,把这个空间交给他。从社区建设来讲,要给青年创造他的公共空间,范军老师的项目作为打火石,作为火种,可以复制。这是留给深圳最大的价值,这种标本会让全国的队伍到这里学习,谢谢大家。

 

汤敏  古村之友发起人、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郑裕杰:社区发展要将公益与营利相结合

我一直做科技服务,后来发现科技服务比较难挣钱,就帮蛇口工业区做了旧改,2010年参与创办的蛇口网谷。2007年我在岗厦创办了一个微型孵化基地,岗厦拆迁,我眼睁睁看着一个城中村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深圳的村民、本地人一方面是土豪靠土地挣钱,第二个是我和村里合作,刚开始感觉他们原来靠出租房子,我们希望引导他们做科技园区,做旧工业区的改造,但我们发现村民的盈利模式,股份公司的经济模式基本不变,唯一能掌控的是土地资源,以及土地资源上的建筑,这种收租模式是很容易挣钱。科技服务的工作创造了比较好的商业模式——科技园区,我们来提供服务,他们出钱做改造,从原来的旧工业区或是科技园区开始。

今天很高兴过来看范军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激发人内心的真善美。收租金带来的弊端太大了,深圳本地人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不求上进,但今天大家谈及的新模式我觉得挺好,但是这种模式也有问题,造血能力还有待加强。因为村民很关注,集体股份经济的发展,推进这些项目扬善,实业才能兴邦,总做公益,总跟村民、股份公司的领导谈钱肯定不行,要告诉他们怎么诚信经营,培育一个很好的氛围,这才是社区发展之道。

 

郑裕杰  南山区云谷创新产业园总经理、智库百人会成员

 

 

周世康:将石凹“布益邦”项目提升为3.0版本

我是深圳市时装设计师协会的,经过上午的考察的和范军老师的介绍,我个人认为石凹还是有潜力的,定位还是可以的。大浪也是时尚创意城,从理念、定位上是不错,但目前的布益村版本有点低,比如说我们看到手工织布,一天能织三米,织三米的话根本不够盈利,人工都不够,现在人工很高。如果我们真正落地的,一定要产生经济效益,产品能进入商业化。从布益的角度来讲还是可以带动城中村的升级和发展,如可做拼布培训和拼布产品,拼布在国外是很有市场的,深圳好象有些这方面的培训,据我所知上海有做拼布培训,在上海做得也很不错,我认为这个项目可以引进来,拼布通过拼缝各种各样的布片,并随意结合各种刺绣、编织、钩编等手工艺,可以做手提包、靠垫、挂毯、玩偶等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物品。

拼布在国外很流行,拼布的手袋、背包等价格较贵,布益村的建立也可以作为业余爱好来体验,比如说大浪有很多服装企业,有很多库存面料,也有很多裁剪下来的一些边角料,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废物再利用,通过创意设计可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把现在的小作坊版本升级到3.0就能盈利。比如说周六、日也可以为中小学生开设些拼布、布艺培训班,也可利用周六、周日、暑假等节假日开办兴趣班,作为学生们的劳动课素质课堂。

布益邦这个项目也可以为大浪的时尚产业基地提供一些配饰产品,配饰不仅是珠宝,在欧洲一条方巾可以创意出很多花样,如能做些创意饰品还可以和大浪时装城的企业提供一些配套,现在大浪很多服装企业的很多围巾是苏州来的,相对成本会高一些,苏州主要做丝制品,我们可以做一些布艺、蜡染甚至和书画、绘画结合,做些手绘作品,这样才能提高附加值。

我们打造个设计师圈,目前大浪很多服装企业没法解决设计师的住所。如果我们改造建设一个设计师的家园,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现在大浪服装企业招设计师是很难的,除非有配套。大浪有很多厂房空置,如果租破烂的农民房是没有灵感的,要让大浪企业能留住人才,首先要让设计师有港湾的感觉,打造成设计师的聚集地,有咖啡吧、休闲吧,环境生态好了设计师才有创意,把创意空间升级了,不单只做布艺,还可以做设计师工作室。有很多企业总部没有迁入大浪的主要的原因是设计师不愿意进来,大浪只能说是产业基地,研发人员没搬进来,现在人才招聘难,设计师来到这里看见的就是一片厂房,就不愿留下来工作。做布益村、创意坊、织造空间,思路很好,可以和大浪服装城相呼应,做一些拼布、布袋等升级版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的,谢谢。

 

周世康  深圳市福田社会组织总会会长、深圳市时装设计师协会会长

 

 

蔡淑芳:石凹可以成为深圳第一个素食村

我前几天去德国看生态村,我觉得我们的村落可以往那个方向发展,他就是提供素食,酵素可以做化肥,其实我们可以自己种一些有机蔬菜和水果。我觉得石凹可以成为深圳第一个素食村,也蛮不错。

服装这块周会长和我的想法很像,因为我是做服装,也是服装设计师,要想留住设计师真的需要氛围和环境,我和沈会长看了基地,现在还相对比较空,让企业进来发展得比较快,整个配套确实欠一些,如果石凹村能把配套做起来,我觉得发展会很快,大家会觉得很新。

另外,深圳已经有很多素食,素食不难,我刚刚成立一个唤青春,里面提供的都是素食,重要的是素食要做得色、香、味俱全。只要做得好吃,大家就都不分荤素,天天吃素都能接受。我们也要种有机菜和有机水果,非常棒,希望以后唤青春可以和这边有很好的合作,谢谢。

 

蔡淑芳  唤觉服饰总经理

 

 

南岭:共享理念发展社区建设

今天非常高兴受决咨委公共政策组组长罗力邀请,我也很荣幸和他当组长,我们的主任是唐杰市长。今天也是决咨委公共政策组的活动。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有很多的经验、很多的问题,我们想提出来,我们公共政策组将来把这个地方作为观察深圳设计师发展的基地,也希望今后能得到潘主任和黄书记的支持,希望我能为石凹村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第二,龙华社会、社区工作做得非常好,我近两年参加过好几个关于龙华社会组织活动,一个是青工8小时,创新发展研究院在评奖的时候,把青工8小时列为社会创新奖的前五名,我们也为他进行推介,那个时候我对龙华高看三分。后来又参加了关于龙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也非常有收获,我对龙华的社会发展这块有非常好的印象,从中受到很多的教育。

第三,深圳这样一座城市,对于未来政府也好、单位也好,社会问题会更尖锐,创新发展研究院在做一个题目是共享深圳,共享深圳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包括在调查深圳共享的现状时,我发现一个问题,一部分人不让利于一部分人,运行的过程中更少地参与社会运行,一部分人没有参与到社会的大潮中。那么怎样让他参与到社会的潮流中?实际上这就有社会交往和社会能力建设的问题,范军同志提出怎么样增加社会的融合,怎么样提高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今天非常重要的收获。

第四,最近做共享深圳的时候,中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去我们觉得深圳不存在这个问题,深圳的人均GDP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排第一了,按照国际的标准深圳应该进入了高收入的阶段,我们有没有贫困的问题?最近观察到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建设里提出的问题,低收入阶层和外来人口等很多城中村里的青年没办法参与社会发展,实际上存在能力贫困问题。现在是福利主义,福利不是金钱、物质,主要是提高能力,过去提高能力注重官方机构的培训,今天范军的案例里提供了新的谋划,怎么样通过社会融合,通过社会操作来提高社会人员的能力。深圳未来的共享社会中,能力上消除贫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我也提一点建议,大家知道互联网、物联网、共享经济风头正盛,在将来不断升级发展中,如何用一些新技术,使我们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把我们的社区建设得更好。

 

南岭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建设与公共咨询组委员、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郭明仁:让更多的“专才”参与社区营建

我是深圳市福田现代社工事务所的总干事,我20102011年来石凹调研时做一些社工项目的投标工作。我当时就担心,有没有社工愿意到这儿,地方偏远、环境恶劣,社工能否承受住压力。刚开始开展社工服务时基本是在市区和政府机关的岗位,到偏远社区开展服务的还比较少。从这几年的改变来看,社工进驻龙华新区的“双提升”工程和乐和社区的建设,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停车位有序划分,乱停放现象逐渐减少。

今年5月和范总交流,探索原有社区党群服务和社区营建之间有没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可以合作,听了范总介绍我们也有很多的感触,服务思路开阔了很多,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与我们学的学科有很大关系。社会工作更注重的是实操,在社区研究、社区参与等方面不如社会学家,很多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社工更多是用专业的手法、专业的技巧服务居民,通过四年的服务,我们的服务是扎根到居民心里,我们石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居民互助的服务,每个星期探访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真正做到社区的互助,社区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希望我们的社工撤出去以后,社区有自助、互助系统,实现社区资源的协调和发展,居民互助友爱。

我们希望一个社区传统的东西能继续传承下去,石凹是一个客家村,人数不多,我们希望客家传统的东西能保存下来。一个是客家的山歌,现在很少人会唱,我们会组织客家山歌比赛,让老年人、社区居民时常回味动听的客家山歌,我也会在小孩教育领域做些国学礼仪方面的培训。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使用阳历,传统的24节气鲜为人知,在石凹,我们把24节气编成了一首童谣,让青少年在童谣中认识、熟悉24节气。

这边的青工比较多,在青工方面,我们以家庭为介入重点做了一些亲子活动,青工的时间很难把握,白天想找到青工比较难,他们基本上在工厂,晚上加班到很晚,一般周末通过一些亲子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原来我们在龙华另外一个社区也在做青工技能交换项目,青工用自己拥有的技能去交换学习自己需要的技能,比如懂化妆的,可以教授社区内的居民学习化妆技能,自己对平面设计感兴趣,再去学习平面设计,实现技能的交换。我们在石凹也定期在做一些美容、化妆、形象设计、瑜伽方面的培训。

我们也在做一些夏令营、四点半学堂、邻里节等活动,其实服务的宗旨就是营造熟人社区,实现社区的互助、自助,我想不管是社会工作者还是社会学家,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的提升,我们已经在石凹这片土地上工作了四年,我们还将保持激情,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做得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郭明仁  智库百人会成员、深圳市福田现代社工事务所总干事

徐景安:共享和幸福是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社区建设的理念与目标是什么?很值得研究。现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基本上是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由上面各项指标来考核。基层组织承担政府管理的一部分职能,这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但基层组织的主要精力是为了贯彻、应付上级的指示,那就有问题。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民众,那就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反映民众的需求,关注民众的利益。因此,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只有实现共享,让辖区的民众,无论是户籍与非户籍,还是长住和临时,都能享受社区建设的成果,才能使民众幸福感普遍提升。

石凹提出的共享石凹、乐和石凹,就是这个意思。有这个理念,就会关心居民,所建的儿童乐园、布衣作坊、垃圾处理等等都是从居民的需要出发,为所有居民服务。这些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社区,但理念和目标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不从共享和幸福的理念出发,民生微实事,可能非户籍、农民工等由于没有反映需求的渠道而被忽视。石凹有50几万都是非户籍人口,按现有的政策和制度,社区建设会把这个群体排除在外,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强调共享和幸福,一个是覆盖,第二个是均等。当然,不能一步到位,应该朝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财政拿不出,可以动员社会资源、公益慈善。基层组织没有精力,可以聘请第三方。更重要的通过居民自治,居民互助,发动居民组织起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而不是政府包办,就算请社工,社工也包办不了那么多。石凹做的这些事,就是依靠108个志愿者,范军主要是策划、组织。石凹的经验提供了社区建设的目标、理念、路径和方法。

今天深圳与中国改革的目标、路径、方法同样没有解决。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小康、全面改革、全面治党、全面依法,这四个全面是什么关系?全面小康是目标,其他三个都是手段。全面小康是什么呢?就要惠及全民,就是覆盖、均等。现在出台了各项措施,什么都要做,没有目标和重点,也就找不到路径和方法。

我创办的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可以在石凹设一个情感护理站,由石凹的志愿者负责,我们派人輔导。他们的主要工作:了解、关注居民情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共同的问题由我们来举办专题讲座,个别的可以打我们的免费热线88851085(帮帮帮我一定帮我)。石凹有50多万外来务工,他们远离家乡,没有亲人,生话、工作、恋爱中发生问题,找不到倾诉、排解的渠道,就会发生各种问题,严重的会自杀、杀人。情感护理是思想教育的新形式,稳定社会的新举措。

 

徐景安  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

 

 

谢频:石凹社区建设的两个重要作用与意义

我是福田海外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的谢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现场调研会。见到这么多领导、这么多专家,受益匪浅,我就谈两点感受,一个建议。

第一,石凹社区的营建工作为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添了砖、加了瓦。这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先说对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认识:我不认为搞得全民学英语就是国际化,也不认为把所有的城市标牌都用双语标出来就是国际化了,我更不认为幼儿园小孩打小全去跳迪斯科、听国外的音乐就是国际化了。我认为国际化真正的意义是我们活得有尊严,以健康的姿态和国际交往,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同时,国外也愿意和我们交往,大家互学互利。通过对外交流扩大深圳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才是国际化的真正意义。如果把自己变成像外国人一样的国际化,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早都国际化了,这不是我们需要的。

石凹社区营建工作做得很自信。通过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的社区生活,在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营造了很好的家园氛围。大家开心地在这里工作,外来人在这里安心,本地人更好发挥,年轻人健康成长。石凹社区建得好,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江大河,使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建设逐步向前推进。

第二,我认为这次众多社会组织参与,又有本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的营建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因为解决了城中村的很多共性问题。比如,城中村普遍的外来人多,没有归属感;当初建设时没有长远规划,比较杂乱;卫生条件差,治安不好等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脏、越来越差,人员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次营建活动,我感觉形成了很好的模式。新区党和政府,街道和社区很早注意到社区的建设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社会组织也参与治理。不是说社区自治就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是有一条路径要走。我觉得社会组织通过在理论上推演和引进别处的经验,给出了很好的设计、规划并进行了有效辅导。充分调动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年轻人很有朝气,容易吸收新鲜事物。党和政府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加上年轻人的积极行动,做出成效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至于,具体做哪些项目是可以选择的。

最后,像前面几位老师讲的一样,对社会效益很好,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状况有小小的担忧。比如说,小院子里拉几条铁线晾几行围巾,这个速度是不行的。织布的产量也不够高。我本人也做过服装企业,原来负责过深圳高雅丝绸制品公司,国家经贸部直属的。那时,一个单都是几十万件,我都嫌效益不好,和电子行业没法比。现有的项目,作为汇聚人心,大家一起玩一玩,探讨探讨是可以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项目恐怕不够。建议最好做一些集成创新的项目。创新讲的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后再创新。原始创新投入很大,集成创新可能比较可行。我举两个小例子供你们参考:一是满街都是卖小娃娃的,卖不了几个钱。华强北满街卖充电宝的,也卖不了几个钱。但有人把充电宝放在娃娃里,既是移动电源又是背包挂件。女生很喜欢,价格翻了很多倍。手工把充电宝缝在里面就可以了。二是做太阳能电池的,规模很大、投入了很多钱,但是他们没赚到大钱。因为做太阳能板本身的成本就很高。谁赚到钱了呢?太阳能电池板残次品,作为下角料整麻袋处理很便宜。有人拿去做汽车小饰件,放在前面可以摆动的那种。那个人反而赚到大钱了。我们可考虑做一些集成创新项目,既达到大家聚在一起做点事,效益也不会错,谢谢!

 

谢频  智库百人会成员、福田海外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

罗羽鸣:扩大输出价值发展石凹社区

我简单提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这个事情怎么样发展下去?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目标,让它怎么样可持续的发展,第一个是要产出、创收和输出价值,产出价值不一定是像一个加工厂,传统的制造业一样,比如说他可以有很多方式,我看到你们的作坊是结合了一个礼品,小创业者、小公司有一些礼品放在这儿做,他的产量很小,这个就能输出价值。我觉得这个模式是可以创收的,这个模式和传统的模式不太一样,深圳是创新发展的社会,能不能和深圳的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我们那么多小的创业者、小企业确实需要创新的产品、手工的东西,很小的产量,能不能放到我们这里做?怎么样能扩大影响力?有些需要我们宣传和拓展市场,各种渠道扩大影响力,有很多手段,除了宣传以外,是不是能有人拓展各种社会关系?企业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很多的协会,有没有可能放到你这里做,可不可以发展这样的渠道成为这样的载体,怎么样扩大影响力?我们能不能打造成一个示范区,一个社区和谐发展,把不饱和的劳动力调动起来,整个社区和谐的示范点,让深圳其他社区可以参考的点,有些产品是关注到环保、绿色,我看到手工皂,这也很契合深圳城市新兴发展,也可以成为扩大影响力的支撑点,这是我的一点建议。怎么样让它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怎么样输出价值扩大影响力,能不能把社区打造成深圳的时尚基地,这个理想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罗羽鸣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建设与公共咨询组专家、凤凰卫视华南站主任

 

 

谢作正:社区营建需要共谋共建

我来自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我们的职能是承担经济社会调查。关于社会调查的重要调查报告,可以通过国家统计调查渠道上报到中办、国办,我们在这方面调查的内容不是很多。近几年,承担市委市政府委托开展的社会调查,比如:市容环境满意度调查,我们已经做了三年多,今天我到石凹来有一个特别的感受,眼前一亮,这么偏远的一个小村,一个城中村很干净、整洁,这是我没想到的,我差不多走遍了57个街道,到过80%的社区,城中村脏乱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新国同志到了龙华以后,应该说下了很大的工夫,可以看到石凹是一个典型,回头我们也要好好开展一些这方面的调查。今天我到这里来感受到“共治”的力量,刚才徐老讲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幸福。路径是什么?他说的目标我是赞同的,要建立幸福的社区,要把他讲的幸福再拓展一下就是文明、整洁、安全、祥和,我想幸福社区就应该是这八个字的标准。

怎么建?徐老说路径,我想回应他的路径,也是借这个机会给石凹提点建议:一是共谋,一定要发挥社区所有的居民共同谋划,关注我这个社区建设应该怎么建?刚才有一位小伙子说发挥互联网和各种方式广泛的吸收社区居民的建议,让他们共同关注,这是社区居民共同的家园。二是共建,每个居民都有义务,我们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到国外考察比较成功的社区,就是把每个居民的力量都聚集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就是要共同出力,要有资金来源,完全靠做义工或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国外有些方法我们学不到,他是按业主在社区拥有物业的面积多少,一定的比例收取治理费用,类似于我们的物业管理收费。所以我想说的共建一定要把社区工作站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居民捆绑到一块,加上义工组织,这样才能形成共建,这是两个根本的途径,如果我们不把社区的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建设幸福社区是很难持续的。我提得可能是外行建议,仅供参考。

 

谢作正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建设与公共咨询组专家、原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队长

 

 

 

唐杰:公益价值要从输血变成造血

我来的时候是从香格里拉33层过来,站在那个地方的感觉和进到这个村的感觉确实有巨大的反差。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能把全深圳盖成香格里拉吗?肯定不可能,我们应该有一片没开发的区域要保留,很多老社区要保留,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化。石凹作为一个老社区,村子里老的东西看不到了,都是近几年的新东西。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谈四个问题:

1.老社区的治理和营建,确实有参与者的问题,过去习惯自上而下地培育,我们做了很多老百姓并不满意的事情。得到老百姓反馈后,案例的价值和我在市里其他区看的是一个东西,罗湖的社区治理关键是在城中村。

2.过去我们的治理,从上而下是治不好的,而不从上而下的话财政怎么出钱。这里关键是要有自下而上的标准,标准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让每个人住在高大上的房子里和老房子里的尊严是一样的,我在这个社区的尊严,做C40的标准,现在提出大量的改造标准,其实就是这个。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标准,要尊严你就要有安全,要尊严你就要有沟通,要尊严你就要有文化。有了这样的东西以后,由下而上、由上而上都是正确的。

3.应该说所有的社区、所有的城市,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一个?就是一部分人跑得快,一部分人跑得慢,为什么跑得慢?由于他信息不完整,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若干限制下,就落在后面,与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是相关的。改变一个社区,要提高整体的素质,从做布益邦开始也可以,我们可以想很多其他的办法。

4.这就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公益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有关的,当我们强调公益的时候无非强调的是授人以鱼,强调发展则实际上是授人以渔。比如说我在坂田看到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改造,当这个改造没有进行之前,污水横流,连一条完整的路都没有,人住得更低端,造成整个华为周边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改造完以后,所有的住户都是华为的员工及其亲属,租金就上来了。社区营建确实是很好的提法,变成公益提升转轨的过程。我们是让老百姓做布益邦好,还是让设计师来提升布益邦?布益邦的概念也很好,从总体来看,可能需要考虑,大浪花了如此大的代价建立一个服装基地,很不容易,最早的设计是要把服装的T台都要搬到这儿,要搬到这儿就要有人在这儿住。为什么布吉的油画村搞得很繁荣,布吉环境也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创造了使低端、中端艺术家可以生存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恐怕还是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们一个社区,只要是封闭的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把他变成开放的社区,让更多服装设计师、艺术家进入,我想布益邦就会提升得更快。当然这不仅仅是公益组织能做到的,我几年没来过了,今天来还不是很方便,车子转了半天。

较场尾那边的交通也不方便,他有六个月做旅游,最早也是和公益有点关系,后来就变成了发展。我们总得有一个转轨,社区的营建,假如我们一定要按公益来做的话,他永远是输血,不能造血。所以,公益的价值,要从输血变成造血。

 

唐杰  马洪基金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临时党委书记、原深圳市副市长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