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库百人会 > 智者活动

智者活动

张媛媛:改变精英思路,促进基本福利平等化

更新时间:2016-11-18

编者按:

 

    早前,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马洪基金会承办的“有序推进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学术沙龙在深圳CDI大厦成功举办。深圳市社科联、马洪基金会、中国幸福研究院汇聚一批来自政府、社会组织、民间研究机构的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使常住居民市民化、如何为非户籍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现将沙龙主要精彩观点和主要媒体报道摘编整理,以飨读者。

 

    组成一个城市的居民常常是常住和暂住的分类,人类会依照自主意识而迁移,其他动物也是一样,城市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城市居民,一个城市如何吸引或引领居民朝向什么样的人来发展则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明白易见的标准。

 

    深圳常常被定义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城市,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的发展中,深圳也呈现了不同的特性,制造业逐步向总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里的人也相应在变化着,而这些人的故乡也与此发生了一定的关联,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各种方面导致的,深圳也在其中。

 

    “有序推进深圳常住居民市民化”这个提法,在我看来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再将外来人口当做产业工具,而是一并纳入社会福利平等化的诉求,对所有参与城市建设的人们的平等认知观念。这个提法如果能够真正得以推动,那也必将是改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的重大利好。

 

    到底有没有人愿意留在我们的城市里。或者说,决定一个人到底选择迁移去何方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的居民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决定选择的过程,建立得好我愿意扎根就扎根。

 

    首先,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为人们提供了留与走的机会。深圳市的整个产业结构中,也是在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而对人才需求、人口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每一个城市应该依赖于这个城市本身的资源型特色,去构建这个城市的产业特色,去构建这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大城市化的发展思路能否承载产业、生态、人口结果的压力,适度的释放人口,减低城市规模或许也是早日达成基本福利均等化的条件。

 

    其次,留与走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这个城市有无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大量招募流水线工人到需要技术型工人,城市有无给人才升级提供必要的培育措施,也将决定这人员流动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城市培养市民的过程,城市文明的培育也在这个其中。

 

    谈到最核心的是要留一个人,就是市民的基本福利,基本福利的保障的总和是这个城市福利结构权重的最大部分,而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福利也是一个人留在这个城决定的最重要权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留的成本多少。从个体单元发展到家庭单元,市民的基本福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教育,我也常听说市民化教育会加重政府投入,财政拨款是无法完成的,当然,如果按照当前的公办教育的资源进行配置,显然无法市民化,因为我们当下的公办教育走的是精英化教育、高资源配置,而基本福利市民化观念要解决的就是这一观念问题,公办教育以提供普及型的相对低标准适合就好的规划思路,而那些高资源配置的精英教育应该由民营自主发展,不应该占用公办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成市民基本福利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更也是节省成本的社会治理思路的践行。

 

    比如住房,商品房发展是不能替代廉租房发展的,鼓励“居者有其屋”不是基本福利倡导的内容,应倡导“为民有屋居”,在居者生活条件超过廉租条件时应有退出机制,不让资源被占用,有效管理也是达成基本福利均等化重要的要求。另外,前两天我听到一个深圳新闻:深圳市开始提供一批无障碍住房给残障人士申请,这是非常棒的设置,也是基本福利均等化的一个体现。

 

    一个城市的发展,当我们朝着均等化思维去考量的时候,就会带来市民对自身权益的思考,我是深圳人,不是来了就是深圳人,他有一个转变, “市民化”过程中会推动市民对城市文明的探索和成长,自己在深圳市成为深圳人,也会成为民生深圳的创业机会,成为一个循环。

 

    非常希望深圳在很多方面能够有持续系统进行基本福利均等化的探索,而不是碎片式尝试,能够站在各个纬度考量各个人群的需求去做总的顶层设计,根据时间阶段不断发展,民生幸福是发展规划的出发点,也是牵引点。

 

 

 

 

 

 

张媛媛    行动亚洲生命关怀能力发展中心中国事务总监、智库百人会成员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