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会务成果

会务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的先行示范”高端学术沙龙 综述

更新时间:2022-12-30

12月6日下午,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的先行示范”高端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顺利举办。研讨会以“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作为第十四届深圳学术年会十场学术活动之一,邀请到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范伟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深圳市委党校副院长谭刚、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等专家聚焦新时代深圳的发展前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圳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1+5+9+N”: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深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概括“1+5+9+N”,即1个根本特征、5个显著特色,9个本质要求和N项相似特征的共性内容。通过“1+5+9+N”框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

1.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科学界定,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保证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显著特征。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九大本质要求,可以概括为“2+5+2”:前面2项是政治保证和制度优势;中间5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内容;最后2项涉及对外交往和文明形态。九大本质要求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3.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的相同点,可从历史现象的现代化、作为发展过程的现代化、全球现代化的进程等角度分析其呈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通过对共同特征的分析,可以将全球的现代化分为四种形态:一是原生型的现代化,以英国、法国为主的原生型现代化;二是以美国、日本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三是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四是以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现在变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体系。从中可以得出: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特征独立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还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内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当然还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所有的内涵。

1.高质量发展为14亿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要稳步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首先依靠的就是物质技术基础,这个物质技术基础就是要靠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能长期依靠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这也决定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未来的经济发展轨迹不同于过去,我们将面临增长模式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环境与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必须依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就要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本质就是发展质量不高。我们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壮大经济规模、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共同富裕本身一定要先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做大以后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提高。我们常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提高了,再加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保障问题,就是扎实推进了共同富裕。

3.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许多西方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巨大代价,教训十分惨痛。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自然既包括植物也包括动物,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反过来看,人要吃饭、要发展、要和谐,就需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动我国现代化走向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文明的发展道路。“双碳目标”就是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高质量发展,否则无法实现。

4.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二十大报告提出:精神富足、物质富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有物质还要有精神。要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原来我们讲的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现在讲的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就是有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好不好、精不精”“协调发展”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神文明反过来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特别是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

5.高质量发展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分享,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我们现在提出的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道路和国际上、世界上的分享。我们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经验和成果同世界分享,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内进行节能减排并提出“双碳”目标承诺,其背后的支撑就是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2021年,我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内容包括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发展道路经验的分享。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深圳

中国式现代化是渐进的过程、逐步认识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通过深圳的发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中国现代化的楷模是深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在深圳的实践和实现过程,深圳走过的路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就是深圳。

1.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人民至上就是人民所喜爱、人民所认同、人民所拥有;自立自信是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守正创新是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问题导向是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系统观念是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胸怀天下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四个现代化”自1954年第一届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以来,现代化的内涵一直在发生着改变。随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不断地调整,逐步形成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前进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辩证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到现在为止仍然还有更多的经验需要我们再去实践,而这中间深圳担当着重要的任务,因为深圳的今天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改变深圳的因素就是改变中国的因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圳有着不可担当的责任。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最核心的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完整的东西,仍然需要实体经济、新型工业化、航天、交通、网络等。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我们最缺的,服务业体系是落后的、不健全的,其涉及到市场化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市场经济的开放度。

 

二、深圳的先行示范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同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被国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承担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发展道路上深化改革、建设全球标杆城市。

(一)以“五个中心”建设为着力点,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围绕“五个中心,讲述了深圳应当如何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1.坚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

先进制造业是全球竞争的焦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深圳要建全球的先进制造中心。现在来看,这是深圳经济的基本盘、竞争力的核心,要稳住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住投资。同时推动落实20+8”产业集群政策。“20+8”里,“20”就是先进制造业。通过实现四链协同融合,促进战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这隐含了加大先进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包括国家、省、市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稳定头部企业,稳住优秀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等企业。这是过去几年,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引起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卡脖子”技术带来的巨大反思。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把脱碳的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制造、生物制造、材料制造都认定为先进制造业,提出四年要见成效,先进制造中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2.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创科当然要基础研究,特别是着眼于产业应用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就要有大学,除大学外还要有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一大批战略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外,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基础制度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先进精神的建设。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的同时,还要加快建设科技要素市场。如果没有各种科技要素市场,市场不发达企业就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整体来说,这个中心本身包括科技要素的各种市场,这个市场本身就是中心。有了这些市场,企业家就可以发挥作用。还要加大力度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大湾区世界人才高地,这样科创中心就可以真正形成了。

3.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全球物流中心、全球消费中心。

一是建设全球金融中心,这次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深圳进了前十,表明深圳的金融中心建设有提升。《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我们现在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了国内投资者,还有国际投资者通过深港通等渠道参与交易。

二是建设全球物流中心,全球物流中心的建设涵盖了全球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智慧低碳物流中心。

三是建设全球消费中心,包含国际贸易中心、特别是数字贸易中心、时尚消费中心,特别提出要打造消费资源的全球配置枢纽,建设世界级的地标性商圈。

这些全球经济中心的建设,就要求深圳要加强对接国际准则及标准、参与国际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我国制度型的开放。比如数字经济领域,深圳要在数字规则、数字治理、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4.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好深圳都市圈,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率先示范。

香港本身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香港的八大中心地位和两枢纽功能。现在我们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中心、科创中心等五个中心,其实深港两地的目标和定位有关系,几乎都是有重叠的。在重叠的情况下,就需要合作、共建,持续推动深港合作。深圳要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条件,扩大与香港的合作,与香港共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把深圳先进制造中心和香港的再工业化相对接,深圳的科创中心和香港的创科发展相衔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通过深圳都市圈,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联动。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其它城市创新协同,产业外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还要加快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率先示范。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一定会对整个国家的统一市场建设带来新的示范。全国统一市场是要求很多区域做示范,不是统一市场就没有示范、没有特区了,还是得有示范。

(二)把握大湾区发展新机遇

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关文件的起草出发,从科技创新的领域,分析深港如何加强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和火热的战场。五大任务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非常重要布局,我在前几天的一个论坛上有专门的回顾。2017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香港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澳门、香港、和国家发改委签订的五年框架协议。广东省的定位和香港的定位在后来的正式规划纲要上都有新的调整和强化。当时广东省是一中心两基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高端服务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因为我一直在关注科技创新,所以觉得很高兴,广东终于为拿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真正说起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2006年的科技大会,深圳是最先提出建设创新城市2006年1月5日的1号文件,在1月17日大会发言就宣布深圳要做创新型城市中的示范。2008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为创建国家创新城市示范。国家发改委2008年11月份批准16个创新城市示范。广东为争创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在之后的2015年、2016年连续在珠三角举行科创大会,但是2016年3月份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并没给广东省科创中心的定位,而是“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型升级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价值不跟长三角一样,也不跟中部、西部一样,它就是参与全球国际竞争合作的新思路、新平台、大窗口、桥梁,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外向型的,支持香港、建立香港、学习香港、服务香港、帮助香港,这些才能做起来。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香港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等八个中心,还有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货币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财富中心)、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对冲中心)三个中心。香港如果建成中心,深圳跟着往前走,都会有很大的机会。要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港深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加快合作“一带一路”的倡议。深圳和香港“一带一路”有三步曲,第一步是“一带一路”国家要进中国市场最好经过香港在深圳浸润历练;第二步是中国内地企业要去“一带一路”从深圳磨合踩到香港作为跳板;第三步,香港的价值与要挖掘、提炼、搭桥、载船,深圳纳入先行示范领域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改革。

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大的平台,合作方面深圳有它的特殊能量,在香港方面也有其他配合的资源。60年代、70年代香港的再工业化,香港早期工业就是深圳90年代的“三来一补”的工业,如今仍然保留了13项再工业化,同时林郑月娥提出InnoHK项目,包括四大新兴产业、六大先进产业、四个未来产业等。InnoHK和“20+8”,再工业化和专精特新,招商引资和人才带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一个大的平台,加强深港合作。同时按照产业链的关系,对“20+8”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专精特新与香港进行对接,建设创新型共同体。深圳要大胆敢试、敢做、敢创,未来的创新中更需要做载体、平台和市场引导,这是我们的核心缺口,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把深港的共同链做起来,形成未来发展的新渠道和新平台。

(三“四链协同”增强深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引擎

深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详细讲解了“四链协同”,并提出加强广深联动、深港合作,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1.“四链协同”

深圳在创新引领的背景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提出“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链融合”(产业、创新、资金、政策)。“四链协同”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基础,2019年深圳作为首批国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探索“四链融合”作为推动创新驱动的组织模式

2022年4月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四链协同”。2022年11月16日,200多位深圳市政协委员经过1000多场的调研,发布了“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调研报告,专门讲“四链协同”发展,涉及八个产业,关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链。深圳和硅谷完全不同的方式,几乎在零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得益于早期深圳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深圳快速的发展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以深圳最有价值的成果产业化为基础向前延伸,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推进,向后延伸把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以及人才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这个过程应当发挥出提升“三强”能力、发挥“一广”作用,主要涉及到关于资源动员力、创新策源力、协同引领力、示范推广作用。2021年深圳市党代会提出“提升五力、打造五地”,明确了对未来深圳创新方向的指引,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全球集群。

产业链。从四个支柱产业延伸到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再进一步细化为20个产业集群到8个未来产业,构成深圳近些年产业发展历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圳的产业方面,特别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下滑态势。这是完全符合二十大精神的,包括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新发展格局,与二十大精神完全吻合,并且深圳提前做了相关的谋划。

教育链。现在的深圳几乎每年办一所大学,以这样的速度在向前推进,尽管如此,在国内主要城市里,深圳大学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的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到“抢人才”,包括C9联盟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两所大学。这样的背景下深圳成立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形成深圳教育链。

人才链。2022年11月1日既是深圳人才日也是深圳企业家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博士的承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截止目前,深圳共有86个全职院士,高层次人才2.2万人。

2.广深联动、深港合作

在大湾区短短100公里的范围内,有5个万亿级别的城市,分别是3万亿级的深圳、2万亿级的广州和香港、1万亿级的佛山和东莞。五个万亿级别的城市里,广州+深圳占到47%,香港+深圳占到43%,三个城市占到65.5%。大湾区里讲三个发动机:一是香港+深圳,去年经济总量是5.4万亿。二是广东+佛山,去年经济总量是4万亿。三是澳门+珠海4000亿。深圳需要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广深双城联动和深港双城经济便是重要的区域协同合作。

围绕广州、深圳都市圈建设重点,进一步加强在科技创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体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断强化广深核心引擎作用,共同支撑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以“一河两湾、三圈四带”为骨架构建深港合作圈层联动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深港超级城市组合。

(四示范和传播——深圳现代化实践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从文化影响力角度,分析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实践。他指出,深圳早在边境小镇时代,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就有一定知名度,改开以来,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现实样板,具有特殊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圳并非“文化沙漠”,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区,在人文思想和当代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好成就,所以才有文化产业的繁荣。深圳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包括城市化过程、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一直通过音乐、影视、自媒体、文学、教材、培训、课题等形式广泛传播,以感性方式影响了全国一两代人。他最后表示深圳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在经济、科技高新产业“看得见的”贡献外,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也有很多“看不见的”贡献,这值得我们认知和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五个现代化目标,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更应该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次活动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从高质量发展到深圳打造“五个中心”,从深港合作到实践样本的积累,从香港发展阶段的划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立,共同推动深圳的学术研究、繁荣深圳的社会科学。

  • 微信公众号